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4-03-05 浏览次数:1057次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复杂,有多种机制参与其中。慢性心力衰竭除了血流动力学异常外,还有诸多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这些细胞因子可在应激状态下促使合成C-反应蛋白增加,而C-反应蛋白是炎性反应的急性期出现的一种蛋白,被认为是炎性反应的标志物[1~3]。本文选择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和此类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病例,上述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上述患者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最小为49岁,最大为79岁,平均64.8岁。上述患者作为观察组。所选的90例患者中,基础心脏疾病为冠心病患者共38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共31例,其他类型心脏疾病患者共21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制定的心功能评定标准对本组90例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27例,Ⅲ级41例,Ⅳ级患者22例,分别作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正常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为48岁,最大为77岁,平均年龄为62.7岁,上述对象中肝肾功能无异常,无心力衰竭。
1.2方法:心力衰竭患者是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清晨空腹取静脉血约4 ml,对照组是在体检当天清晨空腹取静脉血4 ml,对所取静脉血均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分析法来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所选的90例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患者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壁厚度、E峰、A峰,根据上述数值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选对象测定的C-反应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选对象测定的C-反应蛋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Ⅲ级组组、Ⅳ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Ⅱ级组、Ⅲ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反应蛋白是炎性反应、组织损伤、感染等情况下其合成水平升高,是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具有显著敏感性,是在应激状态下,在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因子作用下合成增加的。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后,心肌组织发生损伤或者坏死,导致局部的单核巨噬细胞发生聚集并被激活,引起了肿瘤坏死因子等增多,诱导了肝细胞合成C-反应蛋白增加[4~6],当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后,C-反应蛋白可激活相关炎性细胞,通过其直接作用或者间接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心肌细胞供血障碍,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从而促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心衰症状加重[7-8]。再者,C-反应蛋白能够与损伤的细胞膜发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凝血系统被启动,有助于血栓形成,从而加重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健康者,心功能越低患者,其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说明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其心功能越低,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
4参考文献
[1]顾俊英,廖敏蕾,高明喜.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与血浆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1(3):3432.
[2]管高峰,黄娟娟,李正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对心功能及血浆C-反应蛋白及B型脑利钠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20(1):240.
[3]阮天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9(2):1357.
[4]冯金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6(3):1290.
[5]乔雁翔,卢星文,谢昌明,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与心肌重构及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8(4):935.
[6]韦彩雯,李宏松,章敬玉.血浆BNP及CRP水平在充血性心衰与肺心病患者的动态变化[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5(3):501.
[7]符秀虹,曾敏,陈积雄,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0(2):5117.
[8]霍美凤.B型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4(1):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