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多血质貌新生儿血黏度检测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1-11-29  浏览次数:521次

  作者:彭运生,万胜明,陈群蓉,蔡朝民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深圳 518101

  【摘要】目的研究多血质貌新生儿血黏度的变化,并对其临床表现、实验检测项目与检测的理想时间进行探讨。方法 对有临床症状的69例多血质貌新生儿(排除有慢性缺氧史患儿)进行微量血气分析:血红蛋白(Hb)、血球比积(Hct)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等。治疗36~72 h后复查。结果 69例新生患儿Hb>200 g/L;Hct>0.6;血液流变学显示:血黏滞度各项测定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治疗前后Hb、Hct、血液流变学的差异呈显著性(P<0.001)。结论 多血质貌新生患儿虽Hb、Hct值未达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但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需及时进行相关调整和治疗。新生儿出生3~4 d后,为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较为理想时间。

  【关键词】 新生儿,多血质貌,血黏度检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ymptoms, diagnostic marker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for sanguineous neonates,and analyse the optical time for bloodrheology test.Methods Blood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get Hb,Hct,and bloodrheology data for 69 sanguineous neonates.Blood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gain after they were treated 36~72 hours.Results The value was higher than 200 g/L for Hb and higher than 0.6 for Hct for all 69 sanguineous neonates. The bloodrheology results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e normal valu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Hb,Hct,and bloodrheology datd(P<0.001).Conclusion Sanguineous neonates should be actively treated because of higher bloodrheology,although they can not be diagnosed as polycythemia according to Hb,Hct value.3~4 days after birth are the optical time for bloodrheology test.

  Key words: Neonate; Sanguineous appearance; Bloodrheology detection

  多血质貌新生患儿是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血球比积异常升高大于正常新生儿、而又低于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一类新生患儿。此类患儿常伴有高血黏滞度、高胆红素血症以及拒奶、纳差、呕吐等临床表现。如未能及时发现与处理,常可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心肌损害、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何不失时机地从实验室检测入手,获取血液流变学项目的各项有关的血液实验数值,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依据,是本文主要的探讨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2006年12月共收集住院多血质貌新生患儿69例,男39例,女30例,入院日龄3~6 d。所有新生患儿在出生后3~6 d入院。其中出生3 d入院21例,出生4 d入院35例,出生5 d入院8例,出生6 d入院5例,足月儿42例。平均出生体重3 080±170 g,入院时平均体重2 890±165 g,较出生时体重平均下降8%。

  1.2 主要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69例多血质貌新生患儿入院时表现为纳差、拒奶、呕吐、腹胀、精神萎靡、心率异常改变、原始反应异常、高胆红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见表1 。表1 69例多血质新生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1.3 方法 多血质貌新生患儿入院后:① 第一天24 h内即行血气分析。② 根据血气分析提供的血红蛋白值(Hb)、血球比积(Hct)数据,若Hb>180g/L,Hct>0.58,再抽取静脉血7~10 ml。 ③ 分别检测血常规、血液流变学(mpa/s)、血生化等项。④ 入院3~4 d即72~84 h内复查Hb、Hct、血液流变学(mpa/s)。⑤ 其它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血胆红素、血糖。⑥ 特殊器械检查:心电图、B超、X射线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颅CT,心脏彩超等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数值以x±s表示,P值示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入院第1天明确诊断后,即建立静脉道通,进行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血浆等治疗,并同时供氧,以及保暖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主要进行双面蓝光照射退黄。效果明显。

  上述主要临床表现消失或明显改善后,复查Hb、Hct、mpa/s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69例多血质貌新生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数据对比注:全血黏滞度(mpa/s)参考值:高切4.2~5.01,中切5.33~6.59,低切8.23~10.78。

  3 讨 论

  本文收集的一组多血质貌新生患儿,因血细胞比积在0.58~0.65之间,尚未>0.65,多血质貌并非特别明显,常被临床医生忽视。而此时血黏滞度却明显增高,呈高黏滞度状态。

  Bada等[1]曾对高血黏滞度患儿采用多普勒仪测定脑血流的平均流速(MFV)及搏动指数(PI)。发现有症状的高血黏滞度患儿的PI增高,MFV降低。心肌亦有缺血缺氧表现,其它如胃肠血流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所以临床表现有:纳差、拒奶、呕吐、腹胀、精神萎靡、原始反应异常以及心率异常等改变。高血黏滞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征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致血流速度减慢,使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减少。耗氧量较大的器官如脑、心、肾最易受损。新生患儿除生理性红细胞数增多与血液黏度增高外,尚有新生儿期的生理溶血导致的促凝物质增加,生理性轻度代偿性酸中毒,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不完善,而不能有效地清除已增加的促凝物质,以及新生儿多处于睡眠状态、活动少而致血流缓慢等,都是诱发新生儿血栓形成的生理性危险因素,如有感染、缺氧等病理因素的介入,极易导致血栓性疾病,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因此,为了防止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医者应及早识别血栓性疾病的生理性与病理性危险因素。

  本文提示:在发病的早期,及时检测RBC、Hb、Hct各值甚为有益,一旦发现其值升高应即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以判定高血黏滞度是否存在,从而能对本病的患儿早期作出相应的处理,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文献中指出新生患儿出生第4 d是生理性体重下降高峰期[3]。本组69例的新生患儿均在出生3~6 d入院,其中出生4 d 入院为35例,占全部的50.72%,出生3~4 d入院者占81.1%。而资料显示,入院时体重比出生时体重平均下降8%,生理性体重下降可增高血液黏稠度。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以致大脑、心脏、消化道血流减少,引起神精萎靡、纳差、呕吐、哭闹等,继之互为因果,使本来高黏稠度的血液黏稠度更加增高。因此,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高峰期是加重多血质貌新生患儿血液黏稠度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在体重下降最高峰期及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是诊断和确定治疗依据的最佳时机。降低血液黏滞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4] 。对于已证实高血黏滞度的新生患儿,不论血细胞比积是否符合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只要有临床表现和症状都需要进行积极的处理和必要的监护,不可一味待血黏滞度>27CPS,11.5/s,Hct>0.7及明显内脏损害后再进行放血、换血或血液稀释的治疗。本组新生患儿入院后根据血气分析Hb、Hct的结果,抽取血液流变学检测标本4~5 ml,血生化2 ml,血常规0.5 ml等共7~10 ml既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又可起到放血治疗的目的。上述新生患儿入院后的治疗均在36~72 h临床症状消失,复查RBC、Hb、Hct及血液流变学均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水平。必要时治疗36~72 h后复查Hb、Hct。

  【参考文献】

  [1] BADA HS,KORONES SB,POURCYROUS M et al.A symptomatic syndrome of polycythemic hyperviscosity: Effect of partial plasma exchange transfusion[J].J Pediatr, 1992, 120: 579581.

  [2] 黄苹.新生儿疾病与血栓[M].//: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笫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9661.

  [3]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等. 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 林广.16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临床与血液粘滞度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1999,4(2):15816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