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孤山镇2003—2005年出生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1-10-14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张洪华  作者单位:214522 江苏靖江,靖江市孤山镇孤山卫生院

  【关键词】 婴幼儿,营养,缺铁性贫血,调查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本病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现就本辖区2003—2005年出生的婴幼儿血红蛋白检查情况作一简单的调查与分析。

  1 资料来源

  1.1 一般资料 2003—2005年本辖区内出生的婴幼儿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定期健康检查。血红蛋白检测根据《江苏省散居儿童保健管理手册》要求:小儿生后第一年查2次,在6~9个月、12个月各检查1次,1岁后每年检查1次(在2岁、3岁)。共检查1700人次,贫血人数280人次,贫血发生率16.5%。其中6~9个月检查人数为514人,1岁检查人数458人, 2岁检查人数422人, 3岁检查人数306人;男858人次,女842人次。

  1.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儿科学》(第7版)小儿贫血概述章节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低于此值者为贫血,同时结合《江苏省散居儿童保健管理手册》规定凡6个月以上小儿血红蛋白低于110gL,6个月以下的婴儿血红蛋白低于100gL均应收体弱儿专案管理。

  2 结果

  2.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性别的关系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与年龄差异有显著性,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而与性别则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婴幼儿期铁代谢的特点 正常人体内的含铁总量随着年龄、体重和血红蛋白水平的不同而异。足月新生儿体内总铁约75mgkg,其中25%为贮存铁。生后由于“生理性溶血”释放的铁较多,随后是“生理性贫血”期造血相对较低下,加之从母体获取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之需,故婴儿早期不易发生缺铁。但早产儿从母体获取铁少,且生长发育更迅速,可较早发生缺铁。约4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耗尽,加上此期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活跃,因此对膳食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机体之需,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故此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及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早产儿、双胎或多胎、低出生体重儿。(2)铁摄入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工喂养儿、4~6个月尚未合理添加辅助食品。(3)生长发育速度快的小儿,即体重评价在均值加2个标准差以上。(4)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排泄。

  3.3 对策与措施 小儿贫血发生后应积极治疗,寻求病因,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喂养,补充铁剂,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缺铁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预防措施包括:(1)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较高;(2)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4~6个月以后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瘦肉、动物血、动物肝脏、鱼、豆制品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同时增加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如各种蔬菜、水果,促进铁的吸收;婴儿如以鲜牛奶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3)婴幼儿食品(谷类制品、牛奶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4)对早产儿,尤其是体重非常低的早产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5)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针对以上这些措施应营造宣传氛围,扩大宣传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如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布置,通过广播、报纸媒体的宣传,电话咨询,开设健康教育学校等将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经验与更多的人群进行分享、共享,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服务。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