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与血虚
发表时间:2011-10-14 浏览次数:467次
作者:赵贵起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河北省血液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传统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对血液的认识,揭示血虚与贫血的不同之处,提醒献血时应注意分析献血员的主诉,以免给献血员造成伤害。
【关键词】 贫血,血虚,中医学,西医,献血
献血体检时常有人说自己贫血,进一步问诊,为中医所说的血虚,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对贫血和血虚概念和范畴不清楚。
贫血为西医病症名称,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尤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的一组症状。即人们常说的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 g/L,女性血红蛋白低于110 g/L。常见的贫血包括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临床症状常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失眠健忘、月经紊乱,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闭经等。
中医学理论认为血循行于脉中,是具有较高的营养及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血的具体生理功能大体上可分三类:(1)维持人体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2)维持机体的运动与感觉功能;(3)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当血亏较甚,则表现出某些体征和不适。《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则神气不足。由于头面部及舌部血脉极为丰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血虚面部色泽变化比较突出,出现为面色萎黄,淡白无华,舌淡等,血虚营血不能上荣则出现头晕眼花。血虚则充养不足,故体型较瘦。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虚,故出现姿态衰惫、短气、少气等表现。发为血之余,故血虚失润则发枯脱落。皮肤干燥瘙痒亦为血虚失润表现。由于血汗同源,血虚则易于出现汗出异常。血虚与饮食状况有一定关系,血虚则脾胃功能不足,脾胃功能不足则导致血虚,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故血虚者饮食状况低下。血虚则大便失润,出现便秘或排便不爽。脉者,血之府,故血虚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出现涩、微、芤、虚等脉。中医所指的血,不仅代表西医的血液,而且还包括了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中医诊断为血虚证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凡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者,即可诊断为“血虚证”,查血未必有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量低的指标。
中医血虚证与贫血症相比,性质相近,程度有异。血虚证可见于轻度慢性贫血或贫血症前期(血红蛋白浓度未降低,但有临床症状);而中、重度贫血或急性贫血则常辨为气血亏虚或精血不足证。献血体检时,应仔细分析献血员的主诉,如可诊断血虚证,有血虚症状,即使血红蛋白浓度未降低,笔者认为,为确保献血员的安全,宜应劝阻其献血。如无血虚症状,只是献血员自己认为,应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决定是否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