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验

发表时间:2011-09-06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郭永义,张尚清  作者单位:九台市沐石河镇八家子卫生所,吉林 九台 130508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清热止血;活血;医案

  笔者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的病机为虚、瘀、热3种,临床可分为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2型,在治疗方面应以清热、止血、补气阴、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健脾引血归经等法标本兼治为要点。

  1 血热妄行

  症状:发病急,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出血倾向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鼻衄、齿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口干咽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清热解毒用黄芩、黄连、栀子、大青叶、板蓝根;清热止血用贯仲炭、地榆炭、黄柏炭、茅根炭、大黄炭等;凉血化斑用生地黄、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紫草、赤芍等。  基本方药:生地黄20 g,水牛角30 g,玄参10 g,麦冬10 g,黄连5 g,连翘10 g,金银花15 g,紫草10 g,牡丹皮10 g,板蓝根20 g,生石膏30 g,知母10 g,甘草6 g,水煎服。  紫斑严重加仙鹤草、生侧柏叶、小蓟、贯仲炭以活血、凉血、止血;若邪入心包,证见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解毒醒神。

  病案举例:罗某,女,13岁,学生。  该患于2006年11月5日因鼻、齿交替出血,四肢紫癜就诊于吉大一院,查:血小板18×109/L;骨髓化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入院治疗到11月7日,查血小板7×109/L。经1周治疗效果不佳,后来我处采用中药治疗。

  初诊:2006年11月10日。  主诉:鼻衄、齿衄交替出现,头晕,乏力,烦躁不安,饮食不佳,大便干结,小便短涩。  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四肢紫癜,下肢为甚,唇燥裂口腔及舌边有紫泡,低热,舌质红,苔黄腻,舌根绛黑,脉滑数。  辨证为脾不统血,血热妄行。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斑。  予以自拟清营解毒汤,  方药:水牛角30 g,玄参10 g,生地黄15 g,麦冬10 g,丹参15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黄连5 g,栀子6 g,黄柏6 g,龟板(打碎先煎)20 g,鸡血藤15 g,小蓟15 g,赤芍炭10 g,白茅根10 g,仙鹤草10 g,牡丹皮10 g,紫草10 g,大青叶5 g,沙参10 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007年1月3日,经过临证加减治疗,自诉诸症已除,神爽脉平。前方5剂加柴胡30 g共研细末,每次5 g用羊蹄15 g,大枣10枚煎水送服,每日2次,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2007年5月随访,一切状况良好,没有复发反弹现象。

  2 阴虚火旺

  症状: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色红时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不宁,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或沉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和络。  代表方:大补阴丸加减。  常用药物:滋阴降火用生地黄、黄柏、龟板、知母、旱莲草等,凉血用生地黄、侧柏叶、茜草根、牡丹皮等。  基本方药:茜草根15 g,侧柏叶10 g,生地黄20 g,黄芩10 g,牡丹皮10 g,玄参15 g,知母15 g,鳖甲20 g,女贞子12 g,旱莲草15 g,川牛膝10 g,甘草10 g。 加减:若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渴而齿衄明显者加石斛15 g,石膏30 g,玉竹20 g以滋胃阴降胃火;大便秘结者加当归10 g,火麻仁15 g,瓜蒌仁10 g以润肠通便。

  病案举例:  庞某,女,49岁。该患3年前,因全身紫癜到县医院就诊,诊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西药治疗2年有余,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后来我处就诊。  2006年3月17日初诊。  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年,治疗效果不佳。  查:紫癜散在性分布全身,下肢尤甚,色暗红,时有鼻衄、齿衄交替出现,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五心烦热,有时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大便干,舌红少苔,脉沉数。  辨证为阴虚火旺。  治以滋阴降火、凉血和络。  予以大补阴丸加减。  方药:玄参10 g,黄芩10 g,生地黄20 g,侧柏叶10 g,牡丹皮15 g,茜草15 g,知母15 g,龟板(打碎先煎)20 g,女贞子10 g,旱莲草10 g,川牛膝10 g,石斛15 g,当归10 g,火麻仁15 g,瓜蒌仁10 g。10剂,水煎服,分3次,每日1剂。  经临症加减后,诸症已除,以缓图治。用前方加减后3剂量,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30 g,枸杞50 g共研细末,每次6 g(约1汤匙),日服2次巩固疗效。

  3 体会

  血证与五脏有关,然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张氏医通》云:“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心、肝、脾三经用药。”因心主血,血液化生后奉心而赤,心阴充足,则心火不盛,血得宁谧;肝藏血,肝气条达,则气血和调,血不妄行;脾统血,脾气健旺,自能统摄血行,血有所归。

  该病病程长,病症缓,患者正值更年期,气血渐虚,先天已衰,病久耗气伤阴,而阴虚内热,灼伤血络,血无所统而失摄,导致一系列衄血、斑疹症状,以滋阴降火、凉血活络为治,终获良佳。为防止病情复发,加枸杞子增强滋阴补肾的功能,白术、山楂、神曲、麦芽健脾和胃使血有所摄,循经而行。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