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桂西壮族城乡健康中老年人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对比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16  浏览次数:453次

  作者:陆小婵,卢冬,潘云,常正义,潘兴寿,黄燕,韦莹慧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生活条件、不同生活环境对老年人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R80血液流变仪检测城乡两组桂西壮族健康老年人420例的血液流变指标,同时检测其血脂五项(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城市居民组214例(男114例,女100例),乡镇村民组206例(男104例,女102例)。结果 中切变率(30 s-1)、低切变率(5和1 s-1)及全血黏度值在同组不同性别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各切变率的全血黏度指标中,城市居民组的全血低切黏度(5和1 s-1)、高切黏度(200 s-1)、血浆黏度明显高于村民组(P<0.05);血脂五项指标中,城市居民组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明显高于村民组(P<0.05)。结论 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其血液流变有明显的不同改变,清淡饮食及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血液流变特性。

  【关键词】血液,血液流变学,血脂

  血液流变学主要观察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异常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由于饮食营养结构改变,食物中高脂胆固醇含量的增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缺乏运动,导致中老人中冠心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课题研究测定了两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饮食结构及不同运动量的桂西壮族城乡健康老年人的血液流变特性,旨在为老年人科学健身,科学饮食、积极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受试对象为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桂西壮族健康老年人,分城市居民组和乡镇村民两组共420例,其中城市居民组为百色市内退休干部共214例(男114例,女100例),年龄55~71岁;乡镇村民组为百色地区居住在农村以务农为生的各村民共206例(男104例,女102例),年龄55~73岁,均经体检排除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且无肝、肾、肺等实质性脏器疾患的健康者。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比容、血沉在内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检测及血脂五项的检测。受检者于早晨空腹坐位采肘静脉血液4 ml,注入含肝素钠(20 U/ml)抗凝剂的真空试管内,摇匀抗凝,作血液流变学的检测。采2 ml静脉血于含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试管中,摇匀抗凝,作血沉的检测。未抗凝血2 ml作血脂检测。红细胞比容的检测用K4500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红细胞沉降率的检测用ESR-30血沉仪进行检测。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以R80血液黏度仪检测,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先检测全血的黏度,再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出血浆行血浆黏度值的检测,后添加入红细胞比容及血沉的结果,仪器自动分析出各项指标并打印出结果报告。血脂的检测采用未抗凝血离心取血清,在7060Automatic Analyzer生化自动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城乡两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血脂各项指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P>0.05),城市居民组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村民组(P<0.05,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的各测定值(略)

  不同组同性别间相比:1)P<0.01

  2.2  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同组不同性别间血液流变多项指标男性高于女性(P<0.05,P<0.01),城市居民组全血低切黏度(5和1 s-1)、高切黏度(200 s-1)、血浆黏度均高于乡镇村民组(P<0.05),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各指标测定值(略)

  与同组女性相比:1)P<0.05,2)P<0.01;不同组同性别间相比:3)P<0.01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检测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Dintenfass论述血液流变学两个主要目的:其一,在心血管病、肿瘤、血液病和其他疾病的诊断中利用血液黏滞诸因素,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对其严重程度与治疗进程作出判断;其二、在预防医学中采用血液黏滞诸因素。Dintenfass认为血液流变学可以把亚健康人群从健康人群中区分出来〔1〕。本文观察发现,同组不同性别间多项血液流变指标差异显著,同年龄同性别而生活条件不同的城乡两组间,红细胞黏度及血浆黏度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城市居民组明显高于村民组。

  近几年来,由于饮食营养结构的失衡,食物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增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缺乏运动,导致中老人中冠心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发现,高脂血症的血液流变特性,特别是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全血黏弹性的增高都是引起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2〕。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通过影响血液流变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而血液流变学异常又可加重高脂血症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因此,研究高脂血症对血液和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发现,高TC和TG可以引起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TG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红细胞膜TC含量升高,致使红细胞膜硬度增加,降低了红细胞变形能力,因而其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黏度增加〔3,4〕。本文对城乡两组检测资料也显示,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平时多为高蛋白饮食且少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的城市居民组中,其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明显高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平时多为清淡饮食且一直从事体力劳动的村民组,其血液流变学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也均明显高于村民组。

  红细胞因素,即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等是影响血液黏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本文资料中显示,尽管城市居民组其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明显高于村民组,而其红细胞因素的各指标中,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了血液黏度降低非红细胞因素所致,而可能是因为:运动使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导致血浆中不对称蛋白质(纤维蛋白原)的浓度降低,纤维蛋白溶解能力提高、抗血栓力增强,运动也使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血浆黏度下降,因而血黏黏度下降。关于运动对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有不少的研究也显示〔5,6〕,长期运动可以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安静状态下的血液黏度明显降低。锻练可以提高红细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及活性,增强红细胞抵御超氧自由基的能力,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还可以使安静状态下血浆容量相对增多,使血液相对稀释,加之血浆本身黏度下降,都可以使血液黏度下降,使血流阻力减少,流速增加,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变特性。孟思进等人在研究运动影响血液流变性的机制中发现,运动训练可以引起血浆容量的明显增加,这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反应,可以增加心输出量,提高机体供能水平,同时血浆容量增大,红细胞比容下降,血黏度下降,血液流变学特性得到改善〔7〕。李传珠等人在研究有氧运动对高血脂大鼠血流变学的影响中还发现,小运动量组的全血(低、中切)黏度、毛细血管血浆黏度,大运动量组的全血高切黏度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大运动量的训练效果不如小运动量的训练效果〔8〕。

  综上所述,清淡饮食及长期适量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对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Dintenfass L.Rheology of blood in diagnostic and preventive medicine〔M〕.London:Butterworths,1979:106-33.

  2  王红勇,何作云,丁秋华,等.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与AS形成关系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0;16(3):231-3.

  3  高秀梅,张伯礼,王同胜,等.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自然恢复过程中红细胞膜脂质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9;9(4):209-11.

  4  王 梅,耿庆信,刘国梁,等.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对血液黏度和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5;45(16):43-4.

  5  任建生.一次性运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15(3):280-1.

  6  蔡 蕾,陈吉棣.运动和山楂对大鼠高血脂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29-32.

  7  孟思进,李连群.运动影响血液流变性的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1998;4(1):37-9.

  8  李传珠,李宁宁,辛晓林.有氧运动对高血脂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