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两种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1-04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应敏洁 徐 进 作者单位:321200 浙江省武义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 血小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未成熟的血小板为单核-巨噬系统被吞噬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症[1]。其中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极低,常合并多部位出血,甚至因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目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治疗效果理想,但因为价格昂贵,部分患者较难接受。本院自2002年以来开始采用半量丙种球蛋白治疗ITP,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8年4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47例,经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检查,均符合ITP诊断标准[2],其中2002年10月前26例作为对照组,男9例,女17例;中位年龄36.5岁。急性ITP 17例,慢性ITP 9例。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21例作为治疗组,男7例,女14例;中位年龄38.1岁。急性ITP?13例,慢性ITP?8例。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11)×109/L,(13±14)×109/L;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经t检验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丙种球蛋白0.2g/(kg·d)×5d,对照组应用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0.4 g/(kg·d)×5d。两组同时用地塞米松0.2mg/(kg·d) ×5d,第6天开始改为强的松1mg/(kg·d)口服,病情稳定逐步减量,同时予大剂量维生素C应用。

  1.3 疗效评定 治疗后14d评定疗效。参照Berchtlod提出的疗效标准[3]:完全反应:血小板数>100×109/L;部分反应:血小板数(50~100)×109/L;无反应:血小板数<50×109/L。有效率等于完全反应加部分反应。接受治疗最初周内每日监测血小板数,1周后每2~4d检测一次血小板。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第2天出血症状显著改善,1周内无新的出血情况。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见表1。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上升速度及血小板计数峰值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21例,完全反应16例,部分反应3例,无反应2例,有效率90.5%;对照组26例,完全反应18例,部分反应6例,无反应2例,有效率92.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在输注丙种球蛋白过程中出现颜面潮红,头晕等不适,均能耐受,未中断治疗。7d及14d时分别监测肝功能及肾功能未发现异常。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比较(x±s) 略

  3 讨论

  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血小板抗体(PAIg),PAIg与血小板、巨核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其被吞噬细胞所破坏,另外PAIg还可引起巨核细胞膜功能核活性的改变,使巨核细胞成熟发生障碍,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无论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均可导致各种出血情况的发生,重症ITP患者的最大危险是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或术中出血,常危及生命。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血小板回升,但起效较慢。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有效率达60%~80%。其治疗机制可能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单核巨噬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阻断抗体信赖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效应,增加IgG的分级代谢率,因此相应增加了抗血小板IgG的破坏,通过抗独特型效应(anti-idiotypic effects),增加抗血小板IgG的清除率。本院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0.5%及92.3%,与同时合用皮质激素治疗有关。一般认为,丙种球蛋白标准剂量为0.4g/(kg·d)连用5d,但不少学者认为相对小剂量也可取得类似疗效[4]。本资料显示,采用半量及标准剂量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近期有效率、治疗后血小板上升速度及血小板计数峰值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改为半量后可使治疗费用明显降低。且近年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后可能引起肾脏损害[5]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虽然本院本次所观察患者中尚未发现有肾功能损害者,但仍应引起重视。故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概率,并尽可能避免其它副作用的发生,临床工作中可考虑采用半量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考文献】

  1 周璞,侯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细胞免疫机制.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9):502~504.

  2 张之南,沈悌,主编.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9~285.

  3 Berchtold P , McMillan R . Therapy of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 adults. Blood,1989,74(7):2309~2317.

  4 章赛芜. 非标准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4):248~249.

  5 马廉,何红燕.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副作用.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6,19(4):21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