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4-12 浏览次数:443次
作者:丁宇 作者单位:水电十局医院,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 目的:总结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确诊为APL初治患者45例,分为两组,22例口服全反式维甲酸(ATRA)10 mg,每日三次,连用28 d;23例用亚砷酸10 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28 d。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36%和7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砷酸治疗的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维甲酸组,经对症处理后,多数不影响治疗。结论: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均为治疗APL有效的诱导缓解药物。
【关键词】 亚砷酸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缓解
近年来,应用亚砷酸,又名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APL患者日渐增多,为总结其疗效和特点,对本组病例进行了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内科住院的初治病例,经外周血常规、骨髓细胞涂片检查、骨髓组织活检确诊的APL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及心电图、胸片检查异常者,共纳入45例。
1.2 治疗方法 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22例,全反式维甲酸(ATRA)10 mg,每日三次,连服28 d;B组23例,亚砷酸(AS2O3)10 mg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28 d。治疗期间每周观察外周血常规两次,28 d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骨髓细胞涂片,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并评估其疗效和副反应。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治疗前两组性别与年龄基线状况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略)
注:P>0.05。
2.2 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3 两组药物副反应观察,结果(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略)
注:P>0.05。
表3 两组药物副反应发生(略)
消化道反应胃肠不适、恶心患者,给予口服灭吐灵和维生素B6等,皮肤过敏者口服息斯敏,指间麻木患者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2等处理,均不影响28 d的治疗疗程。ATRA组有1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高,但均未超过30×109/L,密切观察,未经特殊处理[1]。亚砷酸组1例在治疗过程中合并DIC,经用肝素后完成28 d化疗,达完全缓解。一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致肝、肾功能衰竭,未能完成28 d治疗自动出院。
3 讨论
3.1 APL的骨髓涂片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30%为诊断依据。目前的治疗以联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或亚砷酸诱导缓解为常用手段,不少患者取得疾病的完全缓解,以致长期存活、治愈。
3.2 全反式维甲酸口服吸收良好,3 h达血药浓度峰值,其完全缓解率(CR)可达85%[2]。本组的CR达86.36%,与文献报道一致。
3.3 亚砷酸单独使用,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本药在1 μg/ml浓度下作用24 h~72 h,可使细胞生长受阻于G2/M期[3]。作为治疗APL的首选和经典药物,无明显骨髓抑制及其他毒副作用,使用安全。亚砷酸治疗APL的完全缓解率可达65%~98%,5 a生存率达92.0%,亚砷酸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星明, 王德炳, 傅剑锋, 等. 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现的白细胞增高症及其处理 [J].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16(7):341-343.
[2] 马永骥.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3-369.
[3] 张 鹏,王树叶,胡龙虎,等.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七年总结-附242例分析 [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 21(2) :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