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低分子肝素在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812次

作者:黄昕艳,陈丽,程春风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在脑梗死急性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溶栓后再给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第7天、第15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在第15天时两组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与对照组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病死率上无显著差异,在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低分子肝素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溶栓;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目前溶栓治疗仍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国家“九五课题”—急性脑梗死6h内尿激酶溶栓治疗[1],已在广大基层医院得到普及。但对于溶栓后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了我科自2003—05~2007—05应用尿激酶溶栓后,肝素抗凝治疗者40例与同时期收治的符合标准者溶栓后未给予肝素抗凝治疗者40例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35~75岁;②发病在6h内;③头CT无出血或低密度影,有腔隙梗死无症状及体征者可入选;④肢体瘫痪0~3级;⑤意识清楚或嗜睡;⑥血压在180/100mmHg以下;⑦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近6个月有颅内出血;②近3个月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③近期有消化道出血;④正在使用抗凝剂;⑤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史;⑥休克及未能控制的高血压,血压>200/120mmHg;⑦严重的心、肺、肾、肝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    1.3  分组    治疗组为发病6h内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溶栓治疗后又给以肝素抗凝治疗。对照组为同时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例溶栓治疗后未进行肝素抗凝治疗。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开始治疗时间、基础疾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入院时一般情况比较(略)  1.4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应用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溶栓后24h复查凝血功项,如正常,肝素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共用7d,两组均于24h后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150mg,同时予脱水,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对症治疗。    1.5  疗效评估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2]分别于第3天、第7天第15天进行评分。病效评定标准:CSS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CSS显著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序为1~3级;CSS有效: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增减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余为t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第3天、第7天、第15天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CSS 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  2.2  疗效比较    15d基本痊愈率治疗组45.06%,对照组4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d显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15d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率显示均与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无关,见表3。表3  15d痊愈率、显效率、病死及致残率比较(略)

3  讨论    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目前被认为是能迅速开通闭塞血管的有效方法,但溶栓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前仍没有明确结论。从近年来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3]来看,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在进展性卒中,早期卒中复发和远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并没有非常肯定的疗效,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小剂量肝素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并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4]。本研究结果证实,静脉溶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与非肝素组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低分子肝素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在的共识认为,根据临床具体情况个体地选择抗凝剂的种类、剂量,从多个环节共同阻断血栓后的病理生理瀑布效应,才能达到目的。总之,如何合理地应用抗凝药,更好地降低脑血管病的损害,值得我们更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10213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3]董强.抗凝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地位[J].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4,2:511

  [4]王雪里,曾红,樊晶,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7868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