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5-25  浏览次数:450次

  作者:薛国平,周全,李启鑫 作者单位: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医院,广东佛山 528247;2.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浆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水平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25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28例)及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0例)血浆ANP、BNP及CNP的水平,分析各组间血浆三个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水平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1),而血浆CNP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血浆ANP、BNP及CNP的联合检测可作为简便、价廉、可靠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筛选指标。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利钠肽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AS)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早期诊断、预防、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是利钠肽家族的主要成员,研究发现在某些心血管疾病时血浆利钠肽水平会发生改变[12]。本文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浆ANP、BNP、C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它们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筛选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正常对照组 共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2.0±12.7)岁,为健康体检者,排除冠心病、脑血管病、四肢血管病变、肾脏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以及其它严重内脏疾病。

  1.1.2 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 共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50.0±11.4)岁,均为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入选标准为:(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临床无微血管病变表现:24 h尿蛋白定量<30 mg,眼底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临床无大血管病变表现:既往无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冠心病临床表现及病史;既往无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及病史;既往无间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坏疽等外周血管病临床表现及病史,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无心脏损害表现,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B超正常,头颅CT或脑血管多普勒正常。

  1.1.3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 共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5.0±7.5)岁,均为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入选标准为:(1)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至少有下列微血管病变或大血管病变表现之一者:24 h尿蛋白定量≥30 mg;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渗出、新生血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明确有心脏病变存在;头颅CT或脑血管多普勒明确存在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病变;颈动脉或双下肢动脉B超证实存在血管壁增厚、斑块等大血管病变。

  1.2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于平卧位采肘静脉血,置EDTA抗凝管中混匀,获得标本后于2h内在4℃、2000 r/min离心20 min,血浆分离后置-70℃冰箱保存。采用德国Biomedica公司的ANP、BNP及CNP试剂盒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浆BNP、ANP及CNP的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所用统计软件包为SPSS 11.0。

  2 结果

  2.1 3组间血浆ANP、BNP及CNP水平的比较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均P<0.01),而CNP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均P<0.01)。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血浆C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ANP及BNP水平则无明显增高(P>0.05),见表1。表1 3组间血浆ANP、BNP及CNP水平的比较 与对照组及无血管病变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余组间两两比较P>0.05。

  3 讨论

  第6期 薛国平,等.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心脏病时一种被称为利钠肽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异常变化。利钠肽家族成员主要包括ANP、BNP和CNP,分别主要来源于心房肌、心室肌及血管内皮细胞[3],它们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水钠平衡及细胞增殖和分化、舒张血管等。Igarashi等[4]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血浆BNP较无并发症患者明显增高,但去除心脏因素后,其差异不再存在。但是Beer等[5]研究发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浆BNP水平比无血管并发症患者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相比,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CNP水平显著下降(P<0.01)。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ANP及BNP水平增高可能包括以下原因:(1)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管结构的改变使其血管反应性降低[6],血浆ANP、BNP可能代偿性分泌增多以加强血管扩张;(2)糖尿病血管病变时心肌肥大和牵张、心肌坏死和纤维化可能引起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已有研究显示:循环ANP水平可以反映出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的程度和严重性[7]。另外,ANP可能通过自分泌的方式参与了心肌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反应而在心肌修复性纤维化中起一定作用;(3)高血糖引起血容量扩张而导致血浆利钠肽水平的上升;(4)已有研究证实[8]: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升高与心脏自主功能失调存在相关性,因此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会引起心脏及血管舒缩功能改变从而引起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

  BNP作为潜在的标记物可以帮助筛选糖尿病患者中早期存在的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研究发现有微量蛋白尿的糖尿病者BNP的水平明显高于无微量蛋白尿者[9]。血糖的急剧升高可以使ANP相应升高, 故不能用于心功能的监测, 而BNP则不受这种变化的影响。BNP对有微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进一步的心脏功能评估有潜在价值。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CNP水平明显下降,而在无血管病变时却明显增高,可能的原因如下:在糖尿病早期尚未出现血管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时血管损伤就已存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能代偿性分泌CNP增多以保护血管,到糖尿病血管病变已经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已经较严重,因此CNP的合成和分泌减少。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冠状动脉内皮细胞CNP阳性细胞逐渐减少,最后几乎无CNP阳性细胞。提示在血管病变的不同阶段血管内皮细胞合成CNP可能存在不同。

  综上所述,血浆ANP、BNP及CNP的联合检测可作为简便、价廉、可靠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筛选指标。

  【参考文献】

  [1] 朱雪明,沈海英,冯萍,等. 血浆脑钠素和心钠素在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及评价[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0):923925.

  [2] 贾春文,秦晓同,景宏美. 利钠肽系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5):397399.

  [3] Nybo M, Nielsen L B, Nielsen S J , et al. Discordant expression of proB type and proCtype natriuretic pep tide in newborn infants of mothers with type 1 diabetes[J]. Regul Pept,2007,141 (13):135139.

  [4] Igarashi M,Jimbu Y, Hirata 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 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Endocr J,2005,52 (3):353362.

  [5] Beer S, Golay S, Bardy D, et al. Increased p lasma levels of 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omp lications[J]. Diabetes Metab,2005,31 (6):567573.

  [6] 董雪红,李连喜,梁文昌,等. 2型糖尿病人微血管舒张功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5):893896.

  [7] Wondergem J, Strootman E G, Frolich M, et al. Circulating atrial natriuretic pep tide p lasma levels as a marker for cardiac damage after radiotherapy[J]. Radiother Oncol,2001,58 (3):295301.

  [8] Yufu K, Takahashi N, Nakagawa M, et 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2(1):1219.

  [9] Poirier P, Bogaty P, Garneau C, et al. Diastolic dysfunction in normotensive men with well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importance of maneuvers in echocardiographic screening for preclinical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Diabetes Care,2001,24(25):521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