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情况与AFP水平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5  浏览次数:382次

  作者:梁淑连,李燕,曾钦凤,黄金桃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湛江 524003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140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 结果 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4例(88.6%),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69例(49.3%),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单纯HBsAg阳性10例(7.1%)。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 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癌(PH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凶险,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PHC的主要发病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吸烟、酒精等因素,其中HBV的感染与PHC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表明PHC除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外,与血清AFP水平也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HBV感染及AFP与PHC发生的关系,笔者收集140例PHC资料对其HBV感染及AFP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系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诊断为PHC的住院患者。临床诊断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修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其中男110例,女30例,男女之比为3.7∶1。年龄20~85岁, 其中20~39岁22例(15.7%),40~59岁70例(50.0%),60岁以上48例(34.3%)。

  1.2 检测方法

  血清HBVM检测采用ELISA法,BIORAD550型酶标仪,BIOCELLAW1型全自动洗板机,试剂购自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F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公司),试剂为贝克曼公司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

  2 结果

  2.1 PHC患者HBV感染模式

  140例PHC患者中HBV感染124例,占88.6%;HBsAg阳性118例,占84.3%;抗HBc阳性114例,占81.4%。其中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69例(49.3%),HBsAg、抗HBc 2项同时阳性7例(5.0%),抗HBs、抗HBc 2项同时阳性5例(3.6%),抗HBc 1项阳性1例(0.7%),HBsAg 1项阳性10例(7.1%),乙肝病毒标记物5项均阴性16例(11.4%)。详见表1。

  表1 140例PHC患者HBV感染模式(略)

  2.2 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对比

  140例PHC患者分为HBVM阳性组和阴性组,AFP分为升高(>9 μg/L)及正常(<0.5μg/L)两种情况,结果显示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见表2。

  表2 140例PHC患者HBVM与AFP的关系(略)

  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PHC是世界上最流行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在各国和地区差异甚大,在亚非国家较常见,我国发病率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发病率已经居于我国癌症的第2位,并呈逐年增高趋势。PHC在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别。本组研究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女之比为3.7∶1,与相关报道一致[2]。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的原因与男性承受社会、家庭压力大及为了应酬酗酒、不重视自身保健有关。本组资料中,PHC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提示PHC在本地区的发病年龄在中年以上。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HBV持续感染是肝癌发生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由表1可见140例PHC中有124例(88.6%)HBVM阳性,高于胡建国等[3]的报道(78.6%),可能与本地区为乙肝高发区有关。同时说明原发性肝癌诱因以HBV感染为主。宣世英等[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BsAg表达进行了标记和分析,结果HBsAg总阳性率87%。本研究结果HBsAg总阳性率84.3%,与此报道相符。有关HBV感染与肝癌发生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在染色体上的整合及整合后染色体的重排有关。由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的持续存在并不断复制增殖、变异,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V的能力下降,更多的HBVDNA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DNA上,引起了病毒和肝细胞染色体上DNA的缺失和重排,增加了肝脏癌前细胞的积累以致产生突变,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有学者认为,HBVDNA整合后通过激活癌基因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而引起细胞癌变,通过整合基因片段研究封闭HBVX或Pres基因对阻断HBV后肝癌发生尤为重要。有资料表明,HBsAg合并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最大,HBsAg阳性合并HBeAg、抗HBc阳性(大三阳)次之,单独HBsAg阳性更次之[5]。由表1可见,PHC患者中“小三阳”的阳性率最高(49.3%),“大三阳”阳性率次之(22.9%),单独HBsAg阳性率更次之(7.1%),与上述报道相符。以往认为抗HBe阳性提示感染性较小,病毒停止复制,然而资料表明,抗HBe阳性并不意味着疾病处于静止状态,国内有学者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BVDNA,发现持续抗HBe阳性更易发生HBVDNA基因整合现象。因此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表示现行感染且感染时间较长,正是在这种慢性迁延感染的情况下,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从而诱发和加速肝脏HBVDNA基因整合现象,最终诱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抗HBs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是HBV感染的唯一保护性抗体。本组资料中无1例为单独抗HBs阳性的肝癌患者,因此健康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HBV感染,进而可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因此对于正常人群应定期体检,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小三阳”应视为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脏影像定位和AFP、HBVDNA检查,以期早日发现病变,争取早期治疗。本组实验显示,140例PHC患者中有16例(11.4%)患者HBVM为阴性,说明即使是HBVM阴性的患者仍可能与PHC的发生密切相关。其阴性的原因可能为:(1)HBV病毒分子的变异;(2)宿主免疫能力异常:由于HBV可以感染外周血的单核细胞,而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导致宿主免疫力的改变;(3)现有临床应用的血清学HBVM检测方法灵敏性局限[6]。因此,对此类高危人群应用PCR方法进行血清或肝组织细胞HBVDNA的检测,对于探究PHC的发病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FP是胚胎发育早期的一种主要血清蛋白,主要由胚胎肝、卵黄囊和胃肠上皮细胞产生,出生后1a内降至正常水平,成人AFP升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1964年Tatarinov发现PHC患者血清AFP浓度升高,随后的研究表明,AFP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标志物[7]。王鲁华等[8]的研究表明,肝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从表2可见,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的比例为80.6%,明显高于阴性组的31.3%,可能与乙肝病毒可和肝癌细胞整合而使肝癌细胞合成AFP的能力增强有关。血清AFP是诊断PHC最常用的检测标志物,但仍有20%~40%肝癌患者血清AFP呈阴性或低浓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诊断的困难[9]。本研究140例PHC患者中有35例AFP在正常范围内,占25.0%,与以上报道相符,说明AFP虽是目前公认早期发现PHC的重要实验指标,但还存在相当漏检率。AFP阴性的原因可能是:(1)小肝癌的AFP产量较少,或者虽然是较大的肝癌但是AFP表达延迟;(2)选择的测定方法灵敏度不够高[10]。代维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多项肿瘤指标(AFP、CA199、CA125及CEA)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性,可弥补单项检测之不足,有助肝癌的临床筛选,而且在评判疗效和转归等方面可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对AFP阴性患者,要结合其它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99、CA125、CEA来分析。另一方面,对于以上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者,动态跟踪其变化发现,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肿瘤标志物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出现升高,随后又转阴,因此不要轻易地凭某个指标阴性而否定有肝癌的疑诊。此外,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还与αL岩藻糖苷酶(AFU)、CA50、酸性异铁蛋白(AIF)等有关,因此也应同时结合这些指标综合来分析。综上所述说明,AFP只能作为综合诊断之参考,结合影像学检查、CT、肝组织病理学等检查以及动态跟踪观察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以期能及早发现肝癌,早日手术,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001年广州第八届肝癌学术会议)[J]. 现代实用医学,2002,15(4):213.

  [2]周俭,叶青海,钦伦秀. 现代肝脏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51895.

  [3]胡建国,杨少奇,郭新宁.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病毒指标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2):1089.

  [4]宣世英,陈桦,史光军,等. 癌旁肝组织活动指数与HBsAg、HCV抗原表达的相关性[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3):154156.

  [5]张春燕,黄天壬. HBV感染与有癌关系的新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7,21(1):61.

  [6]闵婕,冯英明. HBV隐匿型感染与原发性肝癌[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1):107108.

  [7]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89.

  [8]王鲁华,林琛,方琳丽,等.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及其与甲胎蛋白和肝功能的关系[J].中国校医,2005,19(5):455457.

  [9]代维,李志清,姜红峰,等. 血清AFP、CA199、CA125、CEA、rGT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2):143144.

  [10]何秀琴. 129例原发性肝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05,27(4):133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