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p53蛋白对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1132次
作者:沈巨信 秦娥 周国忠 韩东方 贺群 孙健 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蛋白对肺癌
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p53蛋白是肺癌相关基因p53基因编码的核酸蛋白,在癌变的早期阶段,即可在血液中出现[1]。本研究采用新技术-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FCM定量检测肺癌患者血细胞中p53蛋白水平,探讨p53蛋白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肺癌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本院确诊患者,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0.8±10.44)岁,所有入选的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手术等组织病理学确诊,排除接受过放、化疗或肺癌手术,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纤支镜检查者。其中鳞癌16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6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分期标准进行临床TNM分期,I期6例、Ⅱ期10例、Ⅲ期9例、Ⅳ期5例。同期收集肺部良性疾病组30例为对照组,包括肺结核5例、支气管扩张6例、肺炎15例,慢性支管气炎4例,平均年龄(58.0±11.66)岁,经细菌学、影像学、病理学确诊。
1.2 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对象均抽肘静脉血5ml,放置-20℃冰箱内保存待检。
1.3 实验步骤
外周血细胞内p53蛋白检测 采用双色标记法,取外周血2μl EDTAK2抗凝,CD45-PCY 10μl+100μl全血,避光反应15min。PSB离心沉淀物制成悬液,用试剂intrapreptm(Immunotech公司)单细胞固定和破膜。加破膜剂Ⅰ液150μl,振荡后放15min,加FPBS离心洗涤,取沉淀物,加破膜剂Ⅱ液150μl,轻轻混匀放置5min,加20μl p53流式细胞仪检测,轻轻摇匀1~2s,放置20min,加PSB 1ml离心洗涤,上机,仪器方案“2006p53”,计数1万个细胞中p53表达百分率作为观察数据。
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p53蛋白抗体试剂盒购自Cell Signal Technology公司。流式细胞仪由美国公司提供,型号为Coulter EPICS-XL。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法综合评价诊断实验的实用价值。所有统计计算及绘图采用SPSS 11.0系统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p53蛋白检测水平比较
肺癌组(2.16±1.88)、对照组(0.93±0.5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肺癌患者血p53蛋白水平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p53水平小细胞肺癌6例,为(4.76±2.92)、非小细胞肺癌24例,为(1.46±0.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p53蛋白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以肺部良性疾病为对照组,以1-特异性作横坐标,敏感性作纵坐标,作ROC曲线(见图1),选择诊断分界点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用p53试剂进行检测,取诊断点为1.265,其诊断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3.3%,准确率76.7%, Youden指数(Yi)为0.533。进一步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z)(见表1),显示单个试剂p53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表1 单个试剂p53的ROC曲线下面积、标准误、P值和95%可信区间(略)
3 讨论
p53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全长20kb,共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其外显子5~8是突变热点区域,主要生物学功能为细胞周期阻滞、DNA修复、诱导细胞调亡等[2,3]。抑癌基因p53突变是人类癌症中最频发的基因事件之一,与肺癌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有报道在SCLC患者中有90%~100%发生p53基因突变,在NSCLC的各种类型如腺癌、鳞癌等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率也达50%~60%,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4]。董光同等[5]报道小细胞肺癌p53基因突变为98%,鳞癌为75%,腺癌40%,且与分期关系为Ⅰ期26%,Ⅱ期58%,Ⅲ期71.4%[5]。p53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突变型p53蛋白高表达,p53蛋白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异常早于肿瘤的发生[6]。周欣等[7]报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癌患者痰p53蛋白表达,结果发现p53蛋白是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在组织发生恶变后无显著关系。故检测血p53蛋白的表达可以早期检测p53基因的异常。正常情况下,p53蛋白分泌较少,很不稳定,半衰期短,普通检测方法很难检测到。而突变型p53蛋白结构稳定,半衰期延长,可在胞内大量聚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一些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攻击向周边浸润,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并向远处转移[8]。
作者采用FCM检测患者血细胞中p53蛋白,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53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方法可用于辅助诊断肺癌。血p53蛋白水平在小细胞肺癌组与非小细胞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细胞肺癌组p53水平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组,推测是否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增殖活跃(倍增时间为33d),早期发生血循转移,在外周血中出现癌细胞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
ROC分析是国际公认的评价诊断方法效能的客观标准,根据Swet[9]的评价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 时, 表示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当面积>0.9时表示诊断准确性较高,在临床诊断中可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本研究显示:使用p53试剂进行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p53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当取p53蛋白诊断点为1.265时,其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3.3%,准确率为76.7%。
目前关于p53蛋白检测方法多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化需要组织标本,取材困难不易于术前诊断,酶联免疫吸附法虽因标本易取、操作简便而受到临床医生关注,但检测阳性率低,据报道阳性率仅14%~23%[10],检测率高低受肿瘤细胞是否释放蛋白或释放的多少有关,以及释放到胞外的蛋白稳定性下降易被清除也影响到检测的阳性率。所以肿瘤细胞内虽有p53基因突变、p53蛋白积聚,但血清中不一定存在p53蛋白或浓度低而检测不到。而采用FCM直接检测细胞内p53蛋白,避免了以上缺陷,本文检测的血p53蛋白在肺癌组中阳性率达70%,明显高于对照组16.7%。因此FCM检测肿瘤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在恶性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血p53蛋白作为新型肿瘤标记物,在辅助诊断肺癌是可行的,其特异性高,在SCLC诊断价值优于NSCLC,为肺癌的无创性诊断提供了一种手段。但采用FCM检测血细胞中p53蛋白临床报道尚不多,其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uo JC,Zehab R,Anttila S,et al. Detection of serum p53 protein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J Occup Med,1994,36(2):155~160.
2 Gemba K,Ueoka H,KiuraK,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mutant p53 protein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 relationship to treatment outcome, Lung Cancer. 2000,29(1):23~31.
3 Bennett WP,Hussain SP,Vahakangas KH,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human cancer risk: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p53 mutation spectrum in human lung cancer.J Pathol. 1999,187(1):8~18.
4 古涛,刘永,王伟,等.肺癌端粒酶活性、p53突变蛋白及细胞增殖DNA合成期比例相关研究.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22(1):30~33.
5 董光同,胡咏武,高元光,等.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的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1,3(4):229~300.
6 Sheikh MS,Fornace AJ.Death and decoy receptors and p53-mediated apoptosis.Leukemia. 2000,14(8):1509~1513.
7 周欣,李龙芸,古力夏提.HnRNP A2/B1与p53在肺癌患者痰中的表达.癌症进展杂志,2006,4(2):172~175.
8 Luo JC,Neugut AI,Garbowski G,et al.Levels of p53 antigen in the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adenomas and carcinomas of the colon.Cancer Lett. 1995,91(2):235~240.
9 Swets JA,Measuring the accuracy of diagnostic systems. Science,1998,240(4857):1285~1293.
10 Barbati A,Mariani L,Porpora MG,et al. Serum evaluation of p53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gynaecological cancer.Anticancer Res. 2000,20(2A):1033~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