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与复苏后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1067次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是指心脏骤停经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出现器官功能损伤和再灌注衰竭的临床状态。心脏骤停患者成功心肺复苏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心功能异常、微循环异常和脑功能异常,1~3 d后由于小肠通透性增加,还会导致重症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加强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管理,提高复苏后的预后十分关键[1-2]。分析不同年龄区间PCAS患者的发病原因、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以期为PCAS患者复苏后管理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3年3月期间因不同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来我院就诊患者,按患者的年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青年组(14~29岁,95例)、中年组(30~59 岁,100例)及老年组(60岁及以上,95例)。其中青年组男59例,女36例,平均年龄(25.63±5.31)岁。心脏骤停原因心脏疾病33例,创伤后22例,溺水15例,中毒或药物过敏12例,其他13例。中年组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46.32±10.71)岁。心脏骤停原因心脏疾病49例,脑血管病 15例,创伤后12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其他13例。老年组男 57例,女38例,平均年龄(75.68±7.98)岁。心脏骤停原因脑血管病32例,心脏疾病26例,呼吸系统疾病22例,创伤后7 例,其他8例。三组患者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心脏骤停原因的不同,青年组主要为心脏疾病和创伤,中年组则以心脏疾病为主,而老年组主要有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心肺复苏后,复苏成功后均给予通气、氧合、循环支持、亚低温治疗、神经保护、血糖控制及诱因针对治疗。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普通重症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护和脑功能监护。监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酸碱平衡、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各项酶学监测、动脉血气监测、循环系统功能监测、呼吸功能检测、胃肠功能检测等等。
1.3 观察指标[3]: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4小时、第7天采用采用动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分,APACHEⅡ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统计三组患者间24 h和7 d后生存率差异。比较治疗期间三组患者间肺炎、脓毒症、心律失常和癫痫性发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间APACHEⅡ及生存率比较:入院时及治疗24 h、7 d后三组患者间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24 h、7 d后三组患者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年组为最高,其次为老年组,青年组生存率最低。详见表1。
2.2 三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老年组和中年组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和肺炎,而青年组则为心律失常和癫痫性发作。三组患者间脓毒症、心律失常、肺炎和癫痫持续状态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者肺炎、脓毒症和心律失常发病率越高,癫痫性发作越低,反之年龄越小癫痫性发作发病率越高。详见表2。
3 讨论
虽然CPR后大部分患者的能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但由于心脏骤停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未能快速得到纠正,因此机体的循环系统和重要脏器细胞功能受损,且未能很快恢复。患者会出现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紊乱,导致休克、心律失常、癫痫性发作、脑水肿、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心脏骤停后的复苏后管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关键。2008年底以国际复苏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学界,于里斯本正式发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共识报告》。该报告指出,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目前比较普遍认同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治疗性亚低温、调节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或PCI以及血糖控制、机械通气和癫痫发作的控制。因此研究不同患者之间CPR后的不同病理生理特点,并发症的发生,然后确定复苏后重点监测项目,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关键[4-5]。
有研究表明APACHEⅡ评分能较好反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短期和远期预后[6]。因此本次研究以APACHEⅡ评分和短期生存率为指标,观察不同年龄期间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年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略优,青年组的短期生存率为最差。对不同年龄区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心律失常、肺炎、癫痫性发作和脓毒症是常见的并发症,老年患者肺炎、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复苏后管理应着重警惕和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救治准备。因此针对不同年龄的心脏骤停症患者,因采取差异化管理,着重根据不同年龄区间原发疾病的不同及并发症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复苏后管理,以提高预后。
4 参考文献
[1] 张树基.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
[2] 徐腾达.急诊医学研究新视角[J].中国急救医学,2010,31(2):194.
[3] 谢铎文,潘景业.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6):378.
[4] 巩玉刚.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 [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36.
[5] 韩文斌,刘 巍,宋 斌,等.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4):308.
[6] 强新华,周立新,李轶男,等.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优化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