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对肺的保护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996次
随着体外循环技术(CPB)的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中术后急性肺损伤较为常见,目前临床多采用低温肺保护液在CPB术中对肺动脉灌注来减轻肺损伤[1]。进一步探讨此种方法在CPB期间对肺保护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72例行体外循环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6~76岁,平均(47.3±2.4)岁。先天性心脏病2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 例,年龄15~73岁,平均(48.1±2.6)岁。先天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所患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于术中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同时,经肺动脉灌注4℃低温保护液,保护液成分包括葡萄糖50 g/L,抑肽酶140 mg/L,Na2HPO4 6.4 g/L,NaH2PO4 0.6 g/L,山莨菪碱60 mg/L,同时加入沐舒坦。对照组患者不予以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体外循环结束后12 h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吸入氧浓度(FiO2),并计算氧指数(PaO2/FiO2)。同时监测气道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并计算气道阻力(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氧指数及气道阻力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肺组织由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体外循环期间肺血供仅来自支气管动脉,即使在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肺组织仍然需要消耗全身摄氧量的5%,体外循环术中阻断主动脉,肺循环及呼吸机停止,若支气管动脉的血流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代谢的需求,则体外循环术后会发生肺缺血性损伤[2]。临床研究表明[3]:体外循环术中于肺动脉内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以通过微循环使肺均匀、彻底降温,从而降低术后肺损伤的风险,对肺起到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氧指数及气道阻力,对肺保护的效果优于未行肺动脉灌注患者,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大量试验表明 CPB期间的肺动脉灌注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可减少肺内炎性反应介质,减轻肺组织水肿、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减少氧自由基,增加肺顺应性[5]。术中所使用的肺保护液包括了抑肽酶和山莨菪碱,抑肽酶可抑制体外循环后肿瘤坏死因子-A及中性白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释放、 抑制补体的激活及中性粒细胞上调,同时加入抗炎药物沐舒坦,以减轻缺血期间和再灌注后的炎性反应,从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对肺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减少或减轻术后肺损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战 鹏,朱晓峰,史宏宇,等.体外循环期间含三甲氧苄嗪低温保护液肺灌注对肺保护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4):44.
[2] 封赞祥,王玉玖,董圣军.肺动脉灌注在体外循环术中的肺保护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5(1):68.
[3] 苏俊武,刘立群,隽兆东,等.体外循环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22(2):81.
[4] 林柏松,张秀和,张柏民,等.体外循环期间灌注肺保护液对老年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患者的肺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6):3015.
[5] 何 彬,向小勇,赵兴吉.体外循环中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06,35(19):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