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血液的保护作用
发表时间:2009-12-28 浏览次数:629次
术中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血液的保护作用作者:刘翠平 作者单位:菏泽市立医院手术室, 山东 菏泽 274031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容量血液稀释在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心功能Ⅰ~Ⅱ级、无心、肺、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血红蛋白(Hb)>115 g/L、红细胞比容(HCT)>0.35 L/L、全麻择期手术病人36例。随机分成Ⅰ组(超容量血液稀释组)和Ⅱ组(对照组),每组18例。麻醉平稳后,Ⅰ组在30 min内输入海脉素或血定安8~12 ml/kg、林格液15~20 ml/kg。Ⅱ组按常规输入林格液8~15ml/(kg.h),术中液体丢失用林格液补充,术中Hb<85 g/L开始输异体血。术中持续检测MAP、HR、CVP、SaO2。手术前中后测RBC、Hb、 HCT 、 PLt.。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输液量,尿量。结果 两组术中CV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容量血液稀释,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和血液系统的稳定,明显减少异体血的输入,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 【关键词】 血液稀释 ;手术 ;血液动力学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术中失血不可避免,为了减少失血量,降低异体输血产生的并发症。2001~2002年我科采用超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进行血液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超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的应用及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心功能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8~65(45.7±15.3)岁,体重50~84(62.3±11.5)kg。术前肺通气及弥散功能正常,无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比容(HCT)>0.35L/L,血红蛋白(Hb)>115g/L。手术种类包括喉切除术,上颌骨、下颌骨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脊柱手术,颅脑手术,食管癌切除术。将病人随机分为Ⅰ组(超容量血液稀释组)和Ⅱ组(对照组)各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方法 病人入手术室后用18~20号套管针开放静脉通路,麻醉平稳后Ⅰ组在30min内输入林格液15~20ml/kg、海脉素或血定安8~12ml/kg,同时行控制性降压,给予硝酸甘油或增加异氟醚吸入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mmHg(1 mmHg=0.133kPa)。Ⅱ组输入林格液8~15ml/(kg.h)。MAP、HR、CVP,血氯胞和度(SaO2)。根据CVP、MAP调节液体入量,避免急性循环负荷过重。手术前、中、后监测RBC、Hb 、HCT、 PLT,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尿量、输液量。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病人手术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检测变化。 见表1。 表1两组病人手术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分析检测的变化 略 表1示,两组病人手术前、中、后HR、MAP及Sa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中两组病CVP、RBC、Hb、HCT、PL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其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2.2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比较 见表2。 表1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比较 略3讨论 超容量血液稀释,因术前不用采集自体血,只需快速输入一定量的晶体和胶体液(晶胶之比为2~3∶1),使机体血容量维持在超过基础血容量的20%左右[1]。术中出血量和尿量用晶体或胶体补充。当出血量大于血容量的30%或Hb<85 g/L输入异体血。超容量血液稀释时采用了新一代血浆代用品海脉素,它是由牛动物胶制成的多肽产物。平均分子量30 000,PH值7.4±0.3,胶体渗透压26~29 mmHg,其成分含Na+145 mmol/L,K+5.1 mmol/L,C2+6.26 mmol/L,Cl-145 mmol/L,平均血浆半衰期约5 h[2]。对凝血系统几乎无干扰,过敏反应少,能更好地改善循环功能。表1结果示,Ⅰ组病人HR、MAP稳定,CVP轻度升高,RBC、Hb、HCT、PCL较度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超容量血液稀释不会影响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成分浓度的改变。为避免超容量血液稀释导致容量负荷过重,采用了异氟醚吸入麻醉,必要时静脉滴入硝酸甘油,使MAP维持在60~80 mmHg,在基础血压的70%~80%。超容量血液稀释能有效的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减少单位容积内的PLT和RBC的数量(仍在正常范围内),从而对其产生保护作用。血液稀释降低了血流阻力,使微循环灌注更加满意,血流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组织氧供得以维持。在体外循环时,血液稀释H b降至60~70g/L、HCT降至0.23L/L左右并不影响组织的氧合能力[3]。本组病人在稀释过程中,Hb,HCT都在此水平以上,所以能保证组织的氧供。 超容量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合用可避免或减少短时间内容量负荷过重对心脏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又减少手术创面的失血。由于超容量血液稀释保证了足够的容量储备,防止了控制性降压可能导致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4],同时也可减少输血量。术中需密切观察MAP、CVP、HR变化,根据病人的体重、及MAP、CVP的变化,掌握准确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尿量<5ml/(kg?h)适当用利尿剂,避免循环负荷过重发生肺水肿。 总之,采用超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的稳定,通过降低血液粘度,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减少异体血输入,降低输血并发症,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参考文献】 [1]刘克玄,闵振兴,林世清等.术前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0,21(6):328. [2]胡小琴、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0. [3]王小雷,邓硕曾.血液保护在心脏外科手术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1):544 [4]单闯,吴国荣,刘诚,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用于骨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杂志,2002,22(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