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
发表时间:2009-09-08 浏览次数:764次
作者:李俊玲 张振香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4)
【关键词】 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健康教育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强化治疗受到关注和重视〔1〕。患者是否愿意使用胰岛素治疗,是否能坚持,关键在于糖尿病教育〔2,3〕,尤其是老年患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将健康教育列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5项基本措施之一。我院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60例老年T2DM患者的个体健康教育效果进行了评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均符合WHO的T2DM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患,能正常进行语言交流。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60~82岁,病程1~19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9例,初、高中23例,高中 以上18例。入院检查:空腹血糖(12.6±1.52)mmol/L,餐后2 h血糖(15.6±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1.95)%。其中入院时在家注射的32例,注射方法不正确占39%,其中12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硬结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萎缩。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教育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及照料人员,教育者为病人的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采取医患一对一的方式把教育内容贯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的全过程,采取个别指导、病人相互教育、定期授课、看录像、图片、幻灯片结合实物等系统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4〕,出院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复诊时有医生或护士再次强化糖尿病知识,防止自我管理退步,进而有利于血糖控制〔5〕。
1.2.2 目标 熟知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糖尿病不可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血糖波动的原因分析),胰岛素治疗的知识和重要性(胰岛素并非依赖性药物,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掌握基本技能(实施饮食控制和运动的方法、监测和记录血糖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和急救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胰岛素治疗。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及家属缺乏对胰岛素治疗方法的认识,误认为一旦应用胰岛素治疗就产生依赖“成瘾性”,往往造成初次治疗就不能很好的配合,甚至拒绝接受胰岛素治疗。部分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心理脆弱,担心低血糖反应等副作用的发生,治疗时,忧虑重重,精神紧张。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自费医疗者造成家庭负担加重,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及老年人的特点,护理人员要热情、诚恳、富有同情心,不厌其烦的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糖尿病知识及胰岛素治疗机制、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组织患者看胰岛素治疗的录像,收集大量临床资料说服患者,使病人认识到T2DM病人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仅安全,而且益处多多〔6〕,力争解除其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调动主管能动性,增强治疗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3.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加强饮食指导,尤其是伴有肥胖与高血压者更为重要,应减少每日热量的摄入,少食含胆固醇多的食物,避免食入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注意食物结构合理,消除一些饮食误区,即只吃植物油、大量进食豆腐或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等。根据每个人的体重及职业的不同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严格遵守饮食计划,避免误餐或者漏餐。
1.3.3 运动锻炼指导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在运动前后应严密监测血糖,并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运动中活动较多的部位。强调避免空腹运动和剧烈运动,运动量不易过大,保持规律性,每周至少锻炼5~6次,每次约30 min,一般不超过1 h,并能长久坚持。运动时应准备好食物,如糖块或点心、含糖饮料,以方便在必要时随时能够进食。
1.3.4 注射胰岛素时的注意事项
1.3.4.1 正确使用胰岛素 首先了解注射者是谁,是患者还是家属,做到因人施教,包括注射前准备、选择注射部位、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等,均有护士一对一演示、指导,并监督其执行,并教会病人养成记录的习惯。注射胰岛素后切忌在等候进餐期间做家务,以防因运动过量或延误进餐导致低血糖。
1.3.4.2 正确保存胰岛素 作为一种蛋白质,胰岛素的活性关系到其药效,故患者自行储存胰岛素一定要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每开启一瓶胰岛素要注明启用时间,一瓶开启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使用不超过30 d。必要时准备一个储存胰岛素的隔离包以备外出、旅游时用。
1.3.4.3 正确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及针头 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应丢弃在专门盛放锐器的容器内,如果没有专门用的容器,可以选择一个较厚、不透明、且不易刺破的容器存放用过的针头,并放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容器装满后,盖上盖子,密封后贴好标签,丢弃到指定地点。
1.3.5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监测血糖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尤为重要,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为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避免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国际糖尿病中心(IDC)建议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包括三餐前和睡前。如果使用速效胰岛素,还需监测餐后2 h血糖(从开始进餐时计时)。在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时间,如睡前和凌晨还应该增加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教会患者或家属正确使用快速血糖仪,根据血糖水平和注射胰岛素的种类制定自我血糖监测时间表,定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记录血糖监测结果。
1.3.6 预防并发症
1.3.6.1 低血糖的防治 出现低血糖与剂量过大和饮食不当有关。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教会其处理方法,使其对低血糖反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能及时进行自救和施救。
1.3.6.2 局部反应的预防 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部位易出现红肿、发热、皮下硬结,个别患者出现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要交代患者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止局部不良反应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1.3.7 出院后随访 出院后定时电话随访,将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中,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防止自我管理退步,以利于血糖控制,并定期组织患者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知识及糖尿病新进展的健康教育讲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 果
胰岛素治疗的60例老年T2DM患者健康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等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表1 健康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比较
3 讨 论
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属于T2DM,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对T2D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证实,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迅速解除高糖毒性,使β细胞分泌衰减发生逆转〔7〕,且有利于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对胰岛素治疗普遍存在误区〔8〕。因此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对胰岛素的认知程度、是否愿意使用胰岛素治疗、是否能坚持胰岛素治疗等因素均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和生存质量有很大影响。IDF指出:糖尿病成功控制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自我护理,而良好的自我护理有赖于对病人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9〕。本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后,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由被动变为主动,对治疗的依从性增高,血糖控制较好,低血糖及注射局部不良反应降低,加之定期随访,对糖尿病患者院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Wilkin TJ.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diabetes:their impact on its classifcation〔J〕.Diabetologia,2007;50(8):158792.
2 戴 霞,梁杏欢,姚冬芳,等.多媒体技术在糖尿病知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5):89.
3 汪晓红,罗丽英,蔡南哨,等.糖尿病患者实施康复教育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4;19(2):10910.
4 常仁翠,高 辉,井月秋,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7;22(5):3589.
5 鞠昌萍,孙子林,金 晖,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941.
6 吴 炎,刘泽林,石之磷,等.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10.
7 张 波,安雅莉,巩秋红,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缓解的预测因素〔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2):1348.
8 周志龙.糖尿病诊疗误区〔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4):2889.
9 王君俏,刘 明.成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评价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