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电子结肠镜对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682次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而回肠末段是小肠疾病好发部位,由于其临床起病隐匿、发病症状不明显及病变部位深等因素,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1]。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子结肠镜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结肠镜经回盲瓣插入回肠末段可以有效观察回肠末段病变。笔者以108例患者为例,探讨应用电子结肠镜到达回肠末段诊断病变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 023例患者,年龄12~80岁,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除有部分患者因有腹部术后肠粘连、回盲肠狭窄、变形及患者不能耐受等原因不能到达回盲肠外,共有880例患者插至回盲肠处并进入回肠末段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回肠末段病变 108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病程3~24个月。 1.2 方法1.2.1 检查前的准备:在作结肠镜检查的前3天进食流质食品,检查的前1天口服甘露醇等导泻剂清洁肠道,以保证肠道的清洁度。 1.2.2 器械的使用:选用电子结肠镜Pentax-EC3840F型,一般有效长度为130 cm。 1.2.3 操作方法:采用单人操作结肠镜的方法[2]。检查时医师通过结肠镜向肠腔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增大肠内张力,以便于观察。采取常规检查手法使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查找回盲瓣观察盲瓣瓣口的开闭状况,待瓣口处于开口状态时选用直接进入、滑镜进入、反折进入的任一方法或调整受检者体位为右侧卧时将镜身顺时针旋转进入回肠末段。一般进入回肠末段深度为10~30 cm,进入回肠末段后继续注气以方便更好地对回肠进行观察,若发现病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合临床上的症状进行分析、确诊并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录入于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有880例患者顺利插至回盲肠处并进入回肠末段,进入回肠末段深度为10~30 cm,诊疗结束后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适症如腹痛、腹胀等,但均能耐受;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在880例患者中检查出有回肠末段病变108例,其中回肠末段炎6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30例,回肠末段克罗恩病8例,肠结核疾病3例,腺瘤性息肉疾病2例,炎性反应性息肉疾病2例,溃疡性回肠炎1例。 2.2 结肠镜下病变情况:在108例回肠末段病变患者中,发生回肠末段炎比例占57.4%,有62例,在结肠镜下呈现出充血、隆起、糜烂及溃疡状;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在镜下有呈若干圆形、椭圆形突起、黏膜轻度充血、浅表糜烂状;回肠末段克罗恩病在镜下表现为疮样溃疡、肠壁结节隆起、表面溃疡及肠腔狭窄状;肠结核疾病在镜下可见有肉牙样增生,肉牙样上有溃疡形成。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回肠末段克罗恩病、肠结核疾病由于镜下活检组织小及组织病理缺乏特异性,所有很难鉴别它们,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在108例回肠末段病变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本院外做结肠镜检查时未发现异常,由本院结肠镜检查并进入回肠末段时发现,有2例回肠末段炎,有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及1例回肠末段克罗恩病发生。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进入回肠末段可以发现更多的病变,提高诊断率。

3 讨论

本文研究采用单人操作结肠镜的手法,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一只手控制结肠镜角度、送气送水、吸引,另一只手插入及旋转内镜,遵循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一边进行肠管的短缩化,一边插入,进镜60~80 cm到达回盲部。单人操作结肠镜的优点是单人操作手感明确,安全程度高,若操作熟练,较容易到达回肠末段[3]。结肠镜通常有两种,一种为金属硬管,因其结构原因已被放弃使用;一种为纤维结肠镜,是目前大部分医院都采用的结肠镜。结肠镜主要通过肛门插入逆行向下检查肠道病变,通过镜子不但能清楚地发现肠道病变,还可以对病变进行治疗,如清除大肠内异物、对肠道出血时进行镜下止血等。结肠镜检查范围很广,如腹泻、便秘、腹痛、腹胀等下消化道症状诊断不明确;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等都可以采用结肠镜进行检查。在作结肠镜检查前1天口服甘露醇等导泻剂清洁肠道,保证肠道的清洁度。检查时为便于观察,操作医师会注入一定量的气体,检查结束后,将之前注入的气体吸出,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可正常活动及进食。在检查过程中有些患者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腹痛或拉扯,但只要患者能够稳定情绪、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大多数人都能够耐受并完成检查[4]。小肠位于消化道的中间位置,小肠原发疾病在消化道疾病中占的比例不高,但由于其特殊的部位及小肠疾病的隐匿、症状缺乏明显性,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很难作出对疾病的判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子结肠镜的出现增加了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及准确率,目前电子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已经成为常规的检查项目。由于电子结肠镜图像分辨率高,易观察到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图像在监视器上成像,利于术者与助手的配合,同时有利于多人观察与教学及计算机处理[5]。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若发现病变,有必要进入回肠末段继续检查;若未发现病变,更应进入回肠末段继续检查。有资料显示,在采用结肠镜对以下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等进行检查时,结肠没有发现异常,而结肠镜进入回肠末段时,发现回肠末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现象,在本组108例回肠末段病变中有5例在本院外经结肠镜镜检查未发现异常,也是当结肠镜继续进入回肠末段时才发现病变。本次采用结肠镜到达回盲肠再插入回肠末段检测出回肠末段病变 108例,检出率为12.3%,说明在结肠镜检查时进入回肠末段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有一定的必要性。已有结肠镜对回肠末段疾病观察的相关报道,以回肠末段炎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回肠末段克罗恩病、结核等病症。本次检查情况,108例回肠末段病变中有62 例回肠末段炎,发生比例为57.4%;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30 例,占27.7%;回肠末段克罗恩病8例,占7.41%,与之前相关报道结果一致。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普及与医疗技术的不断步,如回肠末段克罗恩等特异性病的检出率也在不断增加,应用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病变已经成为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电子结肠镜检查技术是目前其他诊疗手段无法替代的主要手段,但在操作中因医师的不当操作也经常有并发症发生,其主要并发症是肠穿孔[6]。如因没有看清楚肠腔而盲目插镜,而造成肠壁损伤,引起穿孔;向肠腔内注入空气是为了增加肠内压力,方便观察,但过多地注入空气容易引起穿孔;在结肠镜检查时,插入过深而造成组织拉伤,引起穿孔。综上所述,电子结肠镜在完成常规全结肠检查后应继续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可以减少或避免漏诊,提高检出率,医师们在电子结肠镜的操作中也应该不断总结、分析,提高对回肠末段病变的诊断水平和操作技术。

4 参考文献

[1] 伍庆国.电子结肠镜对回肠末段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09,20(1):140.

[2] 唐永华,缪 飞,陈克敏,等.小肠腺癌的MS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1):314.

[3] 杨曙红,罗春丽,刘惠萍,等.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2.

[4] Ding Xiping,Wang Qiaomin,Zheng Banghai,et al.Oneperson operation colonoscopy in the terminal ileum[J].digestive endoscopy,2004,21(2):134.

[5] Patriti A,Aisa MC,Annetti C.How the hindgut can cure type 2 diabetes[J].Ileal transposition improves glucose metabolism and beta cell function in Gotokakizaki rats through an enhanced proglucagon gene expression and L-cell number,2009,3(1):155.

[6] 张朝强,梅 东,高 歌,等.电子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疾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32):7042.

[收稿日期:2013-10-23 编校:朱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