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胃溃疡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612次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目前,其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示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70%~80%[3],但部分患者无Hp感染。常规三联治疗或四联疗法对Hp阴性胃溃疡疗效欠佳,且易形成抗生素滥用及耐药细菌的出现。笔者认为在临床诊治中应将Hp阴性与Hp阳性患者进行区分治疗。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应用雷贝拉唑治疗无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无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通过胃窦幽门前区黏膜标本做快速尿素酶测定证实幽门螺杆菌阴性,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6~64岁,平均(48.50±9.50)岁;溃疡面直径为0.4~16 mm,平均(8.30±0.80) mm;溃疡灶1~3个;病程5个月~6年,平均(5.88±0.28)年;溃疡发生部位:胃体13例,胃窦27例,胃角10例;饮酒者(每周饮酒超过3次,每次超过150 ml者)20例,吸烟者(每天大于半包香烟)19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9~66岁,平均(50.20±7.50 )岁;溃疡面直径为0.5~15 mm,平均(8.28±1.01) mm;溃疡灶1~3个;病程4个月~6.5年,平均(5.91±0.24)年;溃疡发生部位。胃体15例,胃窦25例,胃角10例;饮酒者21例,吸烟者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溃疡面直径大小、吸烟、饮酒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三大常规及实验室检查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一般资料对照表

组别性别

(男/女)年龄

(岁)病程

(年)溃疡直径

(mm)饮酒

(例)吸烟

(例)治疗组23/2748.50±9.505.88±0.288.30±0.802019 对照组26/2450.20±7.505.91±0.248.28±1.012118P值>0.05>0.05>0.05>0.05>0.05>0.05注:两组间比较,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①长期反复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压痛;③X线钡餐造影可见溃疡龛影;④胃镜检查可见活动期(A期)溃疡。1.3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男、女性患者相仿;②1周内经胃镜证实为胃溃疡,溃疡大小在3~20 mm之间,溃疡个数不超过3个,分期为A1、A2期;③行胃镜下黏膜活检,经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为Hp阴性;④患者在进入本临床观察前1周内停服一切抗溃疡药物及非甾体抗炎药类药物。

1.4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有穿孔、幽门梗阻或活动性出血、恶变等严重并发症者;③有胃、十二指肠手术史者;④复合性溃疡及多发性溃疡(同时有3个以上溃疡者);⑤肿瘤患者;⑥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者,治疗前生化检查,三大常规检查有明显的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⑦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及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⑧对本试验药物或同类药物有过敏史者。

1.5剔除及脱落标准:①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②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疾病,且治疗中干扰本药的观察;③患者依从性差,未按要求服药或观察期间服用其他药物者;④患者要求中止治疗,自动退出者;⑤观察中失随访者,对中断治疗观察的患者应记录中断的原因。

1.6治疗方案:纳入的病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治疗组)与奥美拉唑组(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粒(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0 mg×7粒 / 盒),2次/d。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肠胶囊1粒(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0 mg×14粒 / 盒),2次/d,疗程6周。服药时间为餐前半小时,治疗期间患者每周到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6周后评定疗效。

1.7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7.1临床指标:治疗前1 d及治疗后3 d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 胸骨后灼痛、反酸等临床症状,治疗前及治疗后行内镜检查确定溃疡的数目、直径、分期及愈合情况,评定临床疗效。

1.7.2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消化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消失或形成瘢痕,黏膜无明显水肿为临床治愈;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达50%以上,病灶表面出现薄白膜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至50%以下,黏膜仍有轻度充血水肿为无效。

1.7.3用药安全评价:治疗前及结束后3 d行三大常规及生化全套检查,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8随机方法与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window XP操作系统,统计学分析软件使用SPASS13.0软件包,疗效结果统计以χ2检验或t检验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例进行随机分配。

2结果

2.1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服药6周后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表[例/例(%)]

组别疼痛上腹部灼痛反酸腹胀治疗组40/44(90.9)42/46(91.3)26/31(83.9)35/42(83.3)对照组36/40(90)43/48(89.5)27/32(84.3)41/47(83.2)注: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3。表3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表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502324394对照组502422492注: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治疗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由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Hp等)和防御因子(胃黏液分泌碳酸氢盐,黏膜血流,前列腺素合成等)之间动态平衡失常引起。攻击因子增强和(或)防御因子减弱,最终导致胃溃疡[6]。治疗也通常采用两类药物:①抑制攻击因子,主要是减少胃酸的药物;②促进防御因子:即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的药物。溃疡面的愈合不仅指溃疡的愈合速度快慢,也包括溃疡愈合质量,也就是说只有胃黏膜不仅在功能上愈合,同时结构上也要达到真正的愈合。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是壁细胞分泌膜内质子泵驱动细胞内H+与小管内K+交换,质子泵即H+-K+-ATP酶。质子泵抑制荆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所以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引起的酸分泌。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H+-K+-ATP酶及泌酸机制,尤其是当胃中pH值越高时,药物的离解速度越快,活化能力越强,临床症状的改善越快,并且其呈现剂量依赖性,使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受到抑制,不影响胃蛋白酶和内因子分泌,无抗胆碱能及抗组胺特性。雷贝拉唑特有的特异性抑制三磷腺苷酶的作用,能快速抑制胃酸的分泌,并且作用持久[7]。相关的基础研究证实,雷贝拉唑在服药的第一天其抑酸效果明显比其他质子泵抑制剂要强[8],与奥美拉唑相比,雷贝拉唑对细胞色素酶P450活性的影响明显小于奥美拉唑及替丁类药物,故其选择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小,对于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甚至肝、肾功能中度障碍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9],更符合肝肾功能障碍或老年人的用药需求。本次研究显示,服用雷贝拉唑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对症状的改善及结合胃镜的临床疗效满意,治疗效果与奥美拉唑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者三大常规及生化全套检查无统计学意义,证明雷贝拉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有运用前景的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其对复发率及远期疗效、治疗机制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合观察。

5参考文献

[1]汪宏洋,李鸿秋,孙丽红.雷贝拉挫、雷尼替丁治疗胃溃疡的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09,7(19):86.

[2]鲍捍东.120例胃溃疡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31.

[3]折志昌,洛赛克.内硫糖铝和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3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11(6):20.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

[5]马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合理治疗方法[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54.

[6]胡伏莲.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理念[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3):189.

[7]杨佳琦,李琰华,周海鸥,等.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溃疡[J].中国医刊,2008,43(1):40.

[8]宾卫星,文琼,王树立.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3):1821.

[9]Langtry HD,Markham A.Rabeprazole: a review of its use in acid -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J].drugs,1999,58(4):725.[收稿日期:2013-01-06编校:王丽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