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615次

小肠是最长的消化器官,成年后一般5 m以上,是机体纳入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由于其在体内主要以来回重叠的形式呈现,且距离口腔和肛门都较远,一旦出现异常表现,临床很难明确原因,故小肠疾病的诊断也是临床一重大难题之一。并给患者带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及精神负担,部分生活质量甚至受到严重影响。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月采用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 320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月因消化道症状行 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320例,男201例,女119例,年龄 18~80岁,平均(48.7±6.2)岁。入选标准:OGIB,经胃镜和结肠镜无发现者;腹痛、腹泻、贫血、消瘦及多次大粪便隐血(+);高度怀疑小肠疾病者。

1.2 方法:选用金山科技公司的OMOM胶囊内镜,嘱患者检查3 天前开始行少渣或无渣饮食,检查前12小时禁食,检查前4小时进行肠道的准备工作,吞服OMOM胶囊后进行实时监控,胶囊进入小肠后2 h可进食干粮,禁忌过量活动,远离放射性仪器。检查结束后,取下传感器和记录仪,由2名内镜医生独立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出具报告。

2 结果

本组无检查失败病例出现,且所有患者的胶囊均顺利排出体外。255例患者小肠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小肠血管扩张66 例,血管瘤26例,小肠溃疡28例,克罗恩病(CD)16例,小肠息肉24例,小肠淋巴瘤13例,间质瘤11例,小肠黏膜炎性反应及糜烂52例,钩虫病12例,蛔虫5例,小肠多发憩室2例。所有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回肠图像都清晰可见。结肠受光线及残留物的影响,图像效果稍欠。

3 讨论

胶囊内镜的出现是内镜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对小肠的检查工作处于“可是”状态。Gupta等的研究表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敏感度可达79%,特异度可达92%,与小肠镜类似,且能观察全部小肠,无任何不适[1]。小肠病变种类繁多,但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常见3大病因为OGIB、CD、小肠肿瘤。

临床上OGIB不常见,故难处理。常规检查手段包括全消化道钡餐、胃肠镜、血管造影等。经上述反复多次检查,仍将有约 5%的患者未能被明确出血原因,称为真正意义上的OGIB[2]。约有1/3的隐性出血和1/2的显性出血患者会发生再出血现象。这些患者常需要依靠反复输血以维持生命,很难对此类患者作出出血部位的早期诊断,这些患者的出血部位往往位于十二指肠以下的小肠[3]。国内外研究中报道CE对出血部位及病因做出诊断的占 55%~82%。本组病例考虑OGIB 35例,其中有24例经胶囊内镜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达68.6%(24/3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CD是一种慢性的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较大。CE可用于小肠CD的诊断、治疗监控、明确疾病相关信息,并可较好的明确结肠炎的类型。

胶囊内镜在小肠CD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且优于CT及X线检查。本组病例发现克罗恩病16例,经药物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疗效。胶囊内镜的问世,为临床对肠疾病的诊断减低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对出血性疾病疾病诊断中,影像较大。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包括腺癌、类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良性肿瘤包括间质瘤、血管瘤、错构瘤和腺瘤等。本组病例经病理证实发现小肠淋巴瘤13例,间质瘤11例。

对于已知或怀疑胃肠道病变者在行胶囊内镜检查需十分慎重,因为该类患者胶囊滞留发生的风险较高。而滞留主要发生于克罗恩病及易导致狭窄的高危疾病患者中,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但较难排出。本组所有患者的胶囊都顺利排出,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总之,OMOM胶囊内镜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对小肠疾病尤其是OGIB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4 参考文献

[1] Gupta R,Reddy DN.Capsule endoscopy:current status in obscure gastro intestinal bleeding[J].World Jgastroenterol,2007,13(34):4551.

[2] 王艳梅,李 楠,翟俊山,等.国产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体会 [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31(1):32.

[3] Liao Z,Gao R,Xu C,et al.Indications and detection,completion,and retention rates of small-bowel capsule endoscopy:a systematic review[J].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0,31(1):87.

[收稿日期:2013-04-22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