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临床方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591次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7月125例结胃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营养支持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5例结胃术后患者,男85例,女40例,年龄23~76岁,平均(51.1±5.6)岁。有20例患者营养正常,45例患者营养不良,60例患者中度影响不良。临床诊断有10例患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3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97例患者为胃癌,5例患者为胰头癌;在手术方式方面,有8例患者为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22例患者为胃大部切除术,45例患者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5例患者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0例患者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例患者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肠内营养制剂:百普素和瑞先为主,谷类为辅。百普素的主要成分是游离氨基酸、中联脂肪酸、短肽链水解乳清蛋白等,每袋重量为126 g,总热量为2090 kJ,将其配置为混悬液500 ml;瑞先是一种混悬乳化液体,主要成分为酪蛋白、植物脂肪、谷氨酰胺、适量大豆多糖膳食纤维素等,每瓶的重量为500 ml,每袋的重量为1 000 ml;谷类主要包括大米和米粉[1]。
1.3 肠内营养输注器材:空肠造瘘为普通橡胶蘑菇头;螺旋形鼻肠管的前端是由记忆塑料制成的,能够在胃蠕动作用下向十二指肠进入。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为:手术过程中在Fritz韧带或空肠输出袢下20~30 cm处放置鼻肠管,或将空肠造口作在该处;主要营养源为使用能全力;手术之后第1天就开始经空肠造口导管或鼻肠管匀速灌注,在3天内关注速率从20 ml/h渐渐上升到60~80 ml/h,灌注量从500 ml/d渐渐上升到1 500 ml/d。每1~2小时用10~20 ml的温清水冲洗1次灌注导管,手术后7~9 d停止灌注,让患者恢复流质饮食[2]。本组100例患者中有 22例患者使用了鼻肠管,其余78例患者使用了空肠造口。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营养支持效果,整个疗程中所有患者均没有饥饿感,手术之后体重减轻均不明显。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短的肛门平均恢复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及较低的切口感染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中有10例患者有轻度的腹胀、腹泻等不适应反应,但是均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处理就能够自行缓解;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具有严重腹泻,在改变了其一些流食配方之后腹泻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呕吐、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在制定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时,应该认真而充分地考虑置管和配方两大要素。在置管方面,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口径、长度等,使之对患者的创伤最小化,同时对置管的位置进行重点选择。由于腹部手术后患者需要2~3 d才能完全恢复胃功能,因此早期肠内营养置管必须要在幽门远处放置,同时还要将灌注的营养液可能有一定的反流距离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在配方方面,则应该对肠道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3]。本研究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短的肛门平均恢复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及较低的切口感染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经过合理置管和配方之后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极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总之,结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符合生理、安全简便、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和医疗费用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杨 勇.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内免疫营养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29(1):3.
[2] 郎保平,张 晓.食管、贲门癌术后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探讨[J]. 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2):1246.
[3] 李 英,姜曙娟,秦林芬,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