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624次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根治方法为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三联方案。雷贝拉唑为第2代新型PPI,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实验表明,与奥美拉唑相比, 其抑制H+-K+-ATP酶作用更强,抑制速度更快[1]。本文对比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探讨雷贝拉唑治疗该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 溃疡患者68例,患者均有上腹痛、嗳气、反酸、上腹烧灼感等表现,并符合以下条件: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提示Hp阳性;胃镜检查提示为活动期胃溃疡和(或)十二指肠溃疡,直径0.2~2.0 cm;近4周内未接受任何抗生素、PPI、铋剂、H-受体拮抗剂等治疗。排除研究药物过敏、上消化道手术史、主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以及伴有消化道大出血、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2~71岁,平均 (50.6±13.7)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3.1±2.5)年;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12例,复合性溃疡4例。对照组(奥美拉唑加克拉 霉素加阿莫西林)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20~73岁,平均(51.1±12.6)岁;病程7个月~9年,平均(3.3±2.7)年;胃溃疡 18例,十二指肠溃疡12例,复合性溃疡3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溃疡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 000 mg口服,2次/d,7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继续口服雷贝拉唑10 mg,1次/d,连服6周。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口服,2次/d,7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继续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连服6周。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药物,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及禁烟酒。停药后1个月复查胃镜及Hp,观察患者溃疡愈合情况及Hp 情况。1.3疗效评价:①Hp根除的判定:胃镜检查时取溃疡边缘胃黏膜行14C-UBT,提示阴性则表明Hp根除有效,阳性表明Hp未根除无效。②溃疡愈合情况的判定:溃疡愈合处于瘢痕期、胃肠道症状消失(上腹部痛、嗳气、反酸、上腹部烧灼感)为治愈;溃疡面积缩小≥50%、症状基本缓解为有效; 溃疡面积缩小<50%(A期)、症状无缓解或加重为无效。③疼痛分级:无疼痛为0级;轻度疼痛(无需服药、不影响正常工作)为1级;中度疼痛(需服药、部 分影响工作)为2级;严重疼痛(服药仍无缓解、需全休)为3级。由3、2级转至0级判定为疼痛消失;由3、2级转至2、1级判定为疼痛减轻;治疗前后无变 化为无效[2]。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结果2.1两组疼痛缓解情况:治疗1 d、3 d后观察组疼痛消失率分别为51.4%、65.7%,对照组分别为15.2%、36.4%,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7,5.858;P=0.002,0.016)。详见表1。表1两组疼痛缓解情况比较[例(%)]组别例数治疗1 d后消失减轻无效治疗3 d后消失减轻无效观察组3518(51.4)13(37.1)4(11.4)23(65.7)7(20.0)5(14.3)对照组335(15.2)8(24.2)20(60.6)12(36.4)14(42.4)7(21.2)2.2两组溃疡愈合与Hp根除情况 观察组治愈率为91.4%,对照组为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表2两组溃疡愈合与Hp根除情况比较(例,%)组别例数溃疡愈合情况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Hp根除情况阳性阴性 根除率(%)观察组35322197.143188.6对照组33247293.972678.92.3不良反应:两组均为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治疗。3讨论胃 酸分泌过多、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及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原因[3]。研究发现感染Hp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2%~23%[4]。目前认为Hp主要致病机理为感染后损害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使得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H+等攻击因子的损伤。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为清除Hp、抑制胃酸分泌及提 高胃黏膜保护能力,从根本上消除病因。PPI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清除Hp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可抑制H+-K+-ATP酶活性,减少胃酸分泌,降低 胃腔内酸度,还可抑制Hp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发挥与抗生素的协同抗Hp活性。另外PPI可升高胃腔内pH值,从而提高不耐酸抗生素的杀菌能力[5]。雷 贝拉唑为新一代强PPI,与第一代PPI,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相比,起效更快、抑酸效应更彻底,迅速缓解症状,并持续稳定起效,能迅速升高胃腔内pH值,提高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不耐酸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另外雷贝拉唑有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很少依赖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2C19代谢,体内经非酶途径代谢灭活,与其他经CYP450系统代谢的药物,如华法林、苯妥英、茶碱、地西泮等无明显相互作用关系,临床疗效更明 确[6]。大量研究[7]表明了雷贝拉唑对溃疡疼痛程度的改善、24 h抑酸(尤其是夜间)效果明显优于奥美拉唑。在陈志龙应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研究中,愈合率明显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7],而 且在腹痛、反酸、嗳气、腹胀积分方面明显低于奥美拉唑。本研究显示应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溃疡治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7%,而治疗1 d、3 d后观察组疼痛消失率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根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分别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三联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缓解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根除Hp,但雷贝拉唑在迅速改善疼痛症状、提高溃疡愈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的理想药物临床推广。4参考文献[1]杨佳琦,李琰华,周海鸥,等.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J].中国医刊,2008,43(1):40.[2]曹洋,施瑞华.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6):473.[3]睦礼平.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1,32(27):5708.[4]卢柏春.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6):30.[5]徐杲.不同质子泵抑制剂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差异[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6):336.[6]龙刚.雷贝拉唑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4):412.[7]刘晓春,魏冬云,刘晓菊.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16.[8]陈志龙.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