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肠梗阻65例
发表时间:2011-11-04 浏览次数:520次
张中新1 寇晓红2
734000甘肃张掖市中医医院1
734000张掖市甘州区妇幼保健院2
摘 要 目的:观察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近15年诊治痉挛性肠梗阻65例。结果:用药1次34例,用药2次23例,用药3次1例。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肠梗阻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痉挛性肠梗阻 芍药甘草汤
1996~2010年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肠梗阻患者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65例患者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25~64岁,平均46.2岁。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阑尾切除术后17例,肠梗阻切除术后22例,胆囊切除术后26例。
诊断标准: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腹部局限性压痛,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X线平片见肠腔充气扩张,可见大小不等的阶梯状液气平面;排除绞窄性肠梗阻。
治疗方法:①常规治疗:予禁食,酌情使用抗生素控制肠道感染,静脉营养支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②点穴疗法:配用穴位由太渊、温溜、合谷、手三里、曲池、梁丘、昆仑、三焦俞、大肠俞。③外敷疗法:用葱白2斤,切细丝炒至极热,分作两包,乘热熨腹部,两包交替,不可间断。④中药治疗: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药物组成由白芍60g~90g,甘草20g~30g,生山楂60g,干姜12g,元胡10g,五灵脂10g,蒲黄(包煎)10g,沉香(后下)20g,银花30g,连翘20g,大黄(后下)20g,芒硝(化服)15g。日1~2剂,水煎,灌肠、内服。
中药煎服方法:水煎2次。第1、第2煎混合,取汁800ml,其中取100ml药液分多次少量频服,剩余600ml药液作灌肠用。
中药灌肠方法:每次150ml左右,2小时1次,4次/日,药液温度以40℃左右为宜;插入肛管深度15~30cm,插入后缓慢将药液滴入,以每分钟60滴为宜,灌入150ml后休息,保留2小时后继续中药滴灌150ml,灌肠后,嘱患者先胸膝卧位15分钟以上再平卧,临床在灌肠过程中如果患者开始排气排便,立即停止中药口服及灌肠。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判定[1]。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正常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肠鸣音基本恢复,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明显减轻;③有效:腹部胀痛有所减轻,排气、排便不畅,腹部听诊肠鸣音弱,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减轻;④无效:用药72小时后仍无排气、排便,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或加重。
结 果
65例患者用药后均在7~48小时内通气排便,临床治愈。其中用药3次通气排便32例,用药4次通气排便23例,用药6次以上通气排便10例。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肠梗阻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痉挛性肠梗阻安全可靠。
例1:患者,男,55岁。因肠梗阻术后34年,曾先后数十次发生肠梗阻。患者近3天因饮食不当加之受凉后诱发,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发作时腹痛难忍,呻吟不止,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能进食水、大便数日未行,在当地医院治疗3天,未能排气排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身体廋弱,拒绝手术,前来住院要求中医保守治疗,查腹部膨隆,叩诊鼓音,肠鸣少,可闻及高调肠鸣。一般情况极差,舌红,苔黄厚腻少津,脉弦。腹部X线透视见肠腔积液,肠管扩张并见气液平面。给予中药灌肠、口服,葱白外敷及点穴疗法治疗3小时后听诊肠鸣音活跃,4小时后肛门排气,排大便4次,顿如常人,笑归病房,腹痛、腹胀消失。
讨 论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肠梗阻是肠腔的物理性或机能性阻塞、发病部位主要为小肠。小肠梗阻不仅使肠腔机械性不通,而且伴随局部血液循环严重障碍,致使剧烈腹痛。病程发展迅速,预后慎重,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呕吐在梗阻后很快即可发生,然后即进入一段静止期,再发呕吐时间视梗阻部位而定。腹胀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出现。早期单纯性肠梗阻病员,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后可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四肢发凉等征象。
芍药甘草汤方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原用治伤寒发汗不当,阴液受损而致脚挛急不得伸等证。而痉挛性肠梗阻临床以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症。中医认为肠梗阻属六腑疾病的“腹痛”、“肠结”范畴,多因过食生冷硬物而致脏腑失和,肠道痞塞不通,气血不畅,血脉受阻而引起腹部突然疼痛,临床表现为痛、呕、胀、闭、热等腑气不通为主要症状。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治疗以缓急止痛,行气导滞,活血通腑为主,临床选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配以生大黄通里攻下,荡涤肠胃,芒硝泻热通便,妙选沉香气味芳香而药性沉降,善行胃肠结气而止痛,助硝、黄荡涤积滞,推陈出新,又能防止毒素的吸收;因气滞必有血瘀,配以元胡、失笑散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巧配干姜味辛大热,辛散温通涤结散积,既可助白芍止痛,又可助硝、黄通腑,生山楂消食化积,破气化瘀,诸药合用,功专力宏;配以葱白外敷、手指点穴温通散结,以助通腑排便,效如桴鼓。独取中药缓慢滴注灌肠,能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肠腔内,有利于药液充分渗透吸收,刺激肠壁蠕动,促进肠内浊气的排泄,有效发挥作用,使肠功能迅速恢复正常。为此,内服与灌肠结合,配合葱白外敷及点穴疗法,事半功倍。本方法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好,价格低廉,见效快,疗程短,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