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奥美拉唑治疗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2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03  浏览次数:546次

  作者:邵名顶  作者单位:安徽省绩溪县医院内科,安徽绩溪 245300

  【摘要】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对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20例予奥美拉唑40 mg静滴,1次/d,对照组20例予西米替丁0.6 g静滴,两组疗程均为3天。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8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率为35%,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奥美拉唑;脑血管病;应激性溃疡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上较常见,且应激性溃疡的出现进一步使病情加重和复杂。我院从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底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2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4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住院患者,均符合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1],除外有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中男30例(75%),女10例(25%),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5岁。脑出血28例,占70%,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占15%,脑梗死6例,占15%。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全部病例常规给于降颅压,控制血压,预防和(或)控制感染,输液支持治疗,不用其它止血药,病情需要者予以输血,疗程结束无效果加用其它药物。治疗组:奥美拉唑40 mg加入0.9%NaCl 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3天一疗程;对照组:西米替丁0.6 g加入0.9% NaCl 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3天一疗程。用药期间每天记录脉搏、血压、观察呕血及大便情况,用药前后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3.疗效评定 显效:48小时内无呕血,血压、脉搏保持稳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柏油样便量减少,或颜色变淡转黄,粪质变干。有效:72小时达到上述标准。无效:72小时后未达到前述标准。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见表1。其中,治疗组无效病例加用奥美拉唑40 mg加入0.9% NaCl中静脉滴注一次,共每天两次,在2天内起效。对照组无效病例改用奥美拉唑40 mg加入0.9% NaC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日内显效。两组病例在治疗中均无明显副作用。

  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略)

  讨论

  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一个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其不仅可提示原发病严重程度,而且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发生率为13.2%~19.8%[2],目前认为是重症脑血管病时侵及或影响丘脑大部及低位脑干,使其继发性血管痉挛而致缺血缺氧,导致自主神经中枢等部位功能改变、平衡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胃酸分泌过多在病变发生中起主要作用[3]。而应激性溃疡处理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减轻下丘脑和脑干损害,妥善处理消化道出血,应用抑制胃酸、止血、保护胃黏膜药,停用与消化道出血相关药物,并且予以全身支持治疗。其中抑制胃酸、提高胃液pH值起重要作用。

  奥美拉唑是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从而阻断胃酸分泌最后一个过程,产生强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使胃内pH值迅速升高控制H+向胃黏膜反渗,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从而使凝集的血凝块不被溶解,稳定血块,为出血部位的止血、黏膜的修复创造条件,达到止血的目的,这是抑酸药用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主要机制[4];且抑酸后的负反馈作用引起高胃泌素血症,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有利溃疡愈合。奥美拉唑对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同时通过该酶代谢的其他合用药物影响较小。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奥美拉唑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西米替丁组,差异较大[5]。而且本品不影响凝血机制,这对因采用抗纤溶类缩血管类止血药物而可能加重原发病(脑梗死)病情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是一明智选择。我们认为奥美拉唑静脉注射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变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具有疗效可靠,方便,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家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及处理[J].实用内科杂志,1989,4(9):174.

  [2]湛先保.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的研究[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分册,1998,18:131-133.

  [3]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1.

  [4]胡伏莲.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理念[J].中华消化杂志,2005,28(3):189-190.

  [5]王志国.奥美拉唑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6,5(6):449-4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