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摘除术后出血16例

发表时间:2012-05-10  浏览次数:519次

  作者:薛祥龙,姜爱萍,曹锁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12300

  【关键词】 内镜,胃息肉,肠息肉,出血;治疗

  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胃肠息肉是首选治疗方法[1] 。我院近8年来,应用高频电治疗胃肠息肉532例,共685个,大部分获得成功,但有16例发生出血,经内镜下治疗大多止血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2例,男320例,女212例,年龄15~84岁,平均47岁。其中胃息肉436例,贲门息肉46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20例,结肠息肉183例。有蒂息肉282例,亚蒂息肉102例,无蒂息肉301例。16例出血病人中男11例,女5例,术中出血12例,术后7d内出血4例。

  1.2 病理类型 息肉摘除术前常规病理学检查,其中腺瘤样息肉235例,增生性息肉330例,炎性息肉120例。

  1.3 仪器设备与药品 Pentax电子胃、肠镜、01ym-pusUSE-20高频仪、球状电极、圈套器、01ympusNM-3K注射针,并准备5%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0%氯化钠、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

  1.4 操作方法 所有息肉经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排除恶变后在内镜下予高频电圈套套切或球状电极电凝治疗。如术中残蒂少量出血,则先给予冰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冲洗,如仍少量渗血则予球状电极电凝止血。如搏动样出血,则立给予3%高渗盐水、肾上腺素、利多卡因(HS-E)局部注射止血,大多立即止血,如仍少量渗血可用球状电极电凝巩固止血。

  2 结果

  532例患者经内镜息肉摘除术治疗有16例发生出血,其中渗血13例,搏动样出血3例,经以上方法止血治疗,大多成功止血,仅1例搏动样出血无效,行手术治疗。

  3 体会

  消化道息肉起源于黏膜上皮细胞,易产生出血及癌变,一旦发现应予切除治疗[2] 。内镜下注射HS-E可通过收缩动脉血管,高渗盐水注射在局部形成高渗环境延长肾上腺素作用,并使周围组织肿胀,血管类纤维蛋白变性,出血血管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而止血,成功率达90%[3] 。

  胃肠息肉摘除术前常规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上 消化道息肉患者禁食12h以上,肠道息肉患者当日给予洗肠散(南京军区总院提供,主要成份为硫酸镁),饮水3000ml左右,清洁肠道。对病人进行心理教育,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紧张心情[4] 。术前根据息肉大小,形成选择圈套套切或球状电极电凝,并事先调试好仪器,患者术前常规注射654-210mg,安定10mg。精心、细心操作,是防止出血的关键,术者与助手要配合默契,要尽量吸尽息肉周围黏液,防止无效通电;电切时物镜要远离电灼头3cm左右,以免损坏镜面;电流一般选40~50W左右,电流过小、凝固时间长,不易固定接触;电流过大,易损伤正常组织,残蒂烧灼过深。套切长蒂息肉,圈套袢开始不宜过紧,以防机械切割,本案有2例是该原因造成。另不宜过于靠近根部,可稍离0.5~1cm左右,并向上提拉成天幕状,边切边收紧,直到息肉脱落为止。多个息肉者,我们认为一次治疗10个以内为宜,再次治疗间隔1个月以上为好。

  本组16例出血患者中2例为机械切割,10例与电流量过小有关。4例术后1周内出血,与患者术后过早进食粗糙食物及排便不通畅,造成创血焦痂剥脱有关。因此我们认为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术后3d应无渣饮食,并进流质1周左右,适当口服氟哌酸等抗炎药及制酸药,卧床休息1~2d,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术中或术后发生出血,则应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少量渗血通过药物喷射及电凝止血,效果好;搏动样出血,电凝止血及喷射药物效果差,我们通过注射HS-E结合电凝止血,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剑波,苏小青.内镜下高频电与热电极联合治疗胃肠息肉的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108.

  [2] 林庚金.消化病新概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80.

  [3] 戴瑞鸿,林果为.内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35.

  [4] 吴国平,伏亦伟.内镜治疗胃肠息肉并发症预防[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9,9(4):565-56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