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老年人大肠巨大息肉临床分析与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2012-05-21  浏览次数:490次

  作者:张源龙 陆其明

  作者单位:314201浙江省平湖市,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张源龙);314000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陆其明)

  【关键词】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现对80例老年人巨大息肉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治疗对策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组大肠巨大息肉患者共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60~91岁,平均(674±25)岁。

  12 临床症状 腹痛、腹泻32例(40%),腹泻、便秘交替12例(15%),便血及黏液便28例(35%),大便性状改变5例(63%),大肠癌术后随访3例(38%)。

  2 结果

  21 息肉大小与分布 见表1。

  22 息肉的病理类型 80枚巨大息肉中,增生性息肉5枚(63%),腺瘤性息肉75枚(937%)(管状腺瘤55枚,绒毛状腺瘤17枚,混合型腺瘤3枚),息肉合并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1枚,重度不典型增生5枚(其中息肉癌变3枚)。

  23 息肉的处理 80例大肠巨大息肉,其中11例因基底广采取手术治疗,69例息肉行内镜下电凝圈套摘除,其中直径>30 cm内镜下治疗12例,有8例术前尼龙绳结扎基底部,12例息肉切除后均予血管夹钳夹残端处理,69例均顺利内镜下成功切除。

  表1 息肉大小与分布情况 略

  3 讨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体积、绒毛成分和年龄有关。因老年人各种合并症多,故手术治疗往往风险大。老年人大肠腺瘤大部分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均有检出。Morson[1]报道腺瘤恶变的各项指标中以体积最为重要,直径<10 cm者恶变率不足10%,10~20 cm者为10%,>20 cm者为50%。本组80例>20 cm的息肉癌变率仅38%、远低于报道。据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且与息肉大小、不典型增生、轻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同时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其次为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最低[2]。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不仅与腺瘤的大小、组织类型有关,而且与年龄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随着年龄增长,腺瘤性息肉癌变增加,因此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高龄巨大息肉,不管息肉发生部位及组织类型如何,一经发现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如果发现只局限在表面黏膜层的癌变(原位癌),只要腺瘤已完整摘除同样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息肉切除后,应尽量将全瘤回收送病理检查,若癌变范围未超过黏膜肌层,蒂柄都无浸润,可密切追踪观察,无需手术治疗,若癌变范围超过黏膜肌层或蒂柄部有浸润,则应请外科手术治疗。本组3例癌变病人经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病理检查均无超过黏膜肌层及蒂柄部,随访均已超过2年未发现复发病灶。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有效、完全、快捷、痛苦少,目前是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并发症主要是出血,穿孔发生率062%~2%[3]。本组内镜下治疗未发生穿孔现象,3例(43%)出现少量渗血,经止血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我们体会,对于巨大有蒂息肉,电切前先予尼龙绳结扎息肉基底部,切除后血管夹残端钳夹,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对于息肉癌变只要未侵犯黏膜肌层有蒂柄者同样可内镜电凝高频电切治疗,术后息肉回收后仔细的连续病理切片至关重要,如果见浸润且分化程度较好者,则不需补充外科手术,但术后严格的随访必不可少,对切片阳性已有浸润或分化较差者,可根据不同情况追加扩大切除或进行根治性手术。

  参考文献

  [1] Morson BC. 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M]. 2nd ed. Oxford. Lond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7:615.

  [2] 李申德,邵永孚,余宏超,等.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与大肠癌综合性防治及癌变机理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4,16(4):295.

  [3] 徐富星.内镜诊治消化道息肉的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13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