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联合整肠生治疗真菌性腹泻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23 浏览次数:462次
作者:吴志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消化科 江苏 丰县 221700
【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整肠生治疗真菌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两药联用与单用其中一种治疗,比较3种不同给药方案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联合给药方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真菌性腹泻存在肠道微生态平衡,应用微生态制剂整肠生能调整这种平衡,促进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增生和修复,恢复其屏障和保护功能,联合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 整肠生,伊曲酮康唑,真菌性腹泻;微生态平衡
我科自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分别应用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胶囊(西安杨森制药厂生产,每粒0.1g)和微生态制剂整肠生胶囊(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每粒0.25g)治疗真菌性腹泻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90例慢性腹泻病人,男40例,女24例,年龄15~70(平均50)岁,均经过反复大便常规检查,找到菌丝或胞子,符合真菌性腹泻的诊断,并做了大便培养及结肠镜或钡剂检查,排除了其他结肠器质性病变。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两药联用与单用其中一种治疗。
1.2 治疗方法。A组:整肠生胶囊0.5g,3次/d,空腹口服; B组:伊曲康唑0.2g,2次/d,饭后服。C组:两药联合应用,服法同前。疗程均为一周,其它治疗无差异。
1.3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1998年中国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标准:①显效:治疗72h内粪便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h内粪便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h内粪便及次数和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1]。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各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真菌性腹泻结果比较不良反用:9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二周分别做血尿常规和肝功能的检查。应用伊曲康唑的患者,有5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胃肠道不适、厌食、恶心等胃肠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在服药一周后出现转氨酶升高,但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停药后一周恢复正常。未出现药物过敏及其他异常。
3 讨论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化疗和放疗者对机体有毒性作用,可造成组织器官的损害;还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吞噬细胞功能,使机体细胞免疫力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宿主与寄生物之间生态平衡紊乱,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霉菌可成为致病菌,而引起深部真菌感染[2]。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在我国引起腹泻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健康人的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和肠道可带有这些真菌,据报道,35%~50%的正常人及70%的住院病人口咽部可培养出白色念珠菌[3]。但并不致病,若机体抵抗力降低,菌群失调,则引起病损。其菌丝能合细胞分化被抑制,一旦菌落形成即产生对组织的侵袭,随损害的发展,菌丝变增加,组织损害加重,可引起肠粘膜的糜烂、小溃疡和假膜形成;真菌还可侵入肠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组织增生,继之形成肠壁溃疡,产生类似克隆病样的症状。
伊曲康唑是一种新型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为三氮唑衍生物,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份之一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增加真菌细胞膜的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效应,对深部真菌和浅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深部真菌所引起的感染。因本品有亲脂性,要求餐后立即服用,既增加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可减少到最少微生态制剂整肠生,每克含10亿个地衣芽胞杆菌,该菌以活菌进入肠道,对葡萄球菌、酵母菌有拮抗作用,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粪链球菌的生长则有促进作用[4], 其活菌还可产生促肠活动素、细菌素、溶菌霉等抗菌菌活性物质,其独特的生物夺氧机制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服用该药后,它们能迅速定居于肠内粘膜上,短期内形成肠道的优势菌,从而促进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繁殖,它们一起共同维持肠道微生平衡,重建肠道粘膜屏障,恢复其拮抗作用,协同保护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促进已被侵犯部位绒毛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同时这些微生物群还可产生有利于消化吸收的消化酶,恢复小肠消化吸收功能[5],达到治疗泻的目的。因此,对细菌、霉菌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和各种原因所至的肠道菌群失调均有较好的疗效。因为所有真菌性腹泻均存在肠道微生物失衡,联合抗真菌药物既能杀菌又能改善肠道微环境,比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有明显地差别。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段恕成,董宗析等.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 王冬云,减小冬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某些机会致病真菌的初步探讨[J],中国皮肤病学杂志,2000,14(5):301
[3] 潘国宗,曹世植,主编.现代胃肠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41-742
[4] 翟奇等.整肠生治疗小儿腹泻125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0,21(1):84
[5] 盛光耀主编.儿科学[M].第1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