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法治疗胃脘痛30例
发表时间:2012-03-22 浏览次数:547次
作者:魏昌伟
【关键词】 疏肝理气法,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繁多,但以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脾胃虚弱及肝气犯胃为多见。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今人胃痛就诊患者不论何种原因,均与情志不遂有一定关系,遂以疏肝理气之法为主治疗本证,收到了较好疗效,现将2000—2008年以来以疏肝理气法为主治疗的30例胃脘痛证,做一小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3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7天。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消化性溃疡10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香附10g,柴胡10g,青皮6g,白芍10g,木香6g,茯苓10g,厚朴6g,佛手5g,甘草5g。病程长者加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易白芍;疼痛甚者加焦蒲黄、五灵脂;遇寒痛甚者加砂仁、枳壳、高良姜;泛酸者加海蛸、牡蛎、浙贝母;恶心者加姜半夏;口苦者加黄连、胡黄连;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胃病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半年内未复发;显效:胃病症状基本消失,其他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好转:胃病症状明显减轻,停药后有时复发,然而较治疗前减轻;无效:服药6剂,未见症状减轻。
2.2 治疗效果 治愈8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3岁,农民。2004年5月3日初诊,上腹部疼痛一年余,泛酸,呕吐清水痰涎,疲乏无力,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烦躁易怒,舌质淡,苔白,脉缓。体查上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处方:香附10g,柴胡6g,青皮6g,白芍10g ,木香3g,茯苓10g,厚朴6g,佛手6g,浙贝母10g,牡蛎10g,海螵蛸10g,五灵脂10g, 焦蒲黄10g,玉片10g。6剂后诸证消失,以上方研末,每次6g,1日2次冲服,继服1个月余,随访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在古代,由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经常处于寒温不适,饥饱无常的境况,故多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等而致胃脘疼痛,又因古人性情恬淡,故以情志致病者较少。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卫生要求均有较大的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由七情所致肝气犯胃者居多,即使是其他类型者亦多兼肝郁,而单纯因寒温不适,饮食不当等所致胃病者逐渐减少。《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导致气机不畅,而发生胃痛诸症。亦有因脾失健运,反侮肝木,使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者。故治疗胃脘痛,当以理气疏肝为首务。方中柴胡、香附、青皮、白芍、佛手、木香、厚朴等理气疏肝为主,而以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和中为辅。诸药合用,使肝木条达,脾气运化,气滞得消,胃痛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