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黄斑瘤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12 浏览次数:1168次
作者:张志伟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252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胃黄斑瘤
胃黄斑瘤是一种在胃黏膜内形成的黄白色瘤样斑块,并非真性肿瘤,无特殊临床症状,中老年人多见。胃镜见为黏膜上有灰黄色小斑,常与胃的其他病变相伴,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切片可得到确诊。
1 临床资料
男26例,女10例;年龄18~76岁,平均47岁。胃镜检查36例均有胃黏膜炎性改变,有6例伴有片状糜烂,每例均见到单个或多个近圆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坦隆起样小斑,直径210 cm,边缘欠整齐,表面光滑。单发30例,多发6例,病变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胃窦尤为多见。本组病例,胃窦部30例,胃体3例,胃底部2例,球部1例。
2 讨论
胃黄斑瘤又称黄色瘤或脂质岛,属于一种良性病变,最早由Endo于1910年首先报道,国内于1977年首次报道,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大多数作者认为与慢性胃炎和肠上皮化有关。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男性多见,以胃窦区好发,大小不一,一般5 mm以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似慢性胃炎。胃镜检查多于胃窦、小弯侧肩近圆形白色或黄白色的隆起性斑块,界限清楚,单发或多发,多为单发,直径在0.2~0.6 cm之间。一般认为胃黄斑瘤是由于慢性胃炎引起胃黏膜局灶性破坏,残留的含脂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聚集而成泡沫细胞巢结构,本组所有病例均见有不同程度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过去曾认为本病与血脂增高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与高血脂症无关。病理组织学诊断时需与胃印戒细胞癌相鉴别:该细胞核较大,核深染有异型性,胞浆内有粘液颗粒,PAS强阳性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