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11-01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汤金海 作者单位: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和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方法:近一年来我院胃镜检查同时行Hp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者3 410例,入选Hp感染的患者2 146例,Hp总感染率为62.9%,分析Hp 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及IM的变化。结果:HP阳性组中胃黏膜的炎性反应、腺体的萎缩和肠化的总人数明显高于Hp阴性组的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主要因素。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炎性反应,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
自Warren和Marshall于1982年在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p)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Hp是一种致病菌,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糜烂、胃溃疡等疾病,长期感染可发生胃癌 。许多随访研究显示,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特别是活动性炎性反应[1]。笔者对2008年6月~2009年06月我院全部内镜检查者3 410例Hp感染阳性率与胃黏膜活动性、萎缩及肠化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从临床的角度研究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的关系及其发生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胃镜检查同时行Hp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者3 410例,确诊伴有Hp感染的患者2 146例,Hp总感染率为62.9%,并排除:①消化性溃疡;②胃癌或其他良恶性肿瘤;③检查1个月内服用非甾体类药、铋剂、抑酸药、抗Hp治疗;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其中男1 210例,女936例,平均年龄(43.36±8.52)岁。
1.2 研究方法:每例均做胃镜检查,于胃窦或胃体部活检取材,各取1~2块组织,石蜡包埋,常规Giemsa染色或W-S嗜银染色。组织学诊断标准,根据“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病理诊断标准[2]。Hp诊断采用:①快速尿素酶试验为新鲜胃活检组织,置入药液孔24 h内变成红色或玫瑰红色者为Hp感染阳性;②组织学诊断为H-E染色显示Hp紧贴胃表面上皮,或位于胃小凹及浅层腺腔内者为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的分级根据慢性炎性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操作及结果判断均按说明书进行,有专人负责。
1.3 评价标准:Hp阳性诊断标准: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Giemsa染色或W-S嗜银染色Hp均为阳性者。①慢性炎性反应:轻度指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指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重度指占据黏膜全层。②活动性炎性反应:慢性炎性有中性粒细胞浸润。③胃黏膜萎缩: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轻度: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中度: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不规则分布;重度: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④肠腺化生:轻度指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以下;中度为1/3~2/3;重度为2/3以上。
每例只要一块组织有胃炎活动性、胃黏膜萎缩、肠化及肿瘤组织即视为该例胃炎活动性、萎缩及肠化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p阳性的胃炎程度有近50%的患者为中度或重度炎症,而Hp阴性的慢性炎症程度近70%为轻度炎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炎性反应在Hp阳性组中高达95%显著高于Hp阴性组中的72%(P<0.001)。在Hp阳性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的总人数明显高于Hp阴性组的总人数(P<0.05)。本研究证实了Hp感染对胃黏膜表1 两组患者胃黏膜的病理类型比较[例(%)]上皮产生的破坏,并伴有胃黏膜上皮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以及机体对Hp产生相应的防御反应。见表1。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感染Hp后胃黏膜除了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增加外,还出现有不同程度的黏膜萎缩,说明Hp的存在加重了胃黏膜炎性反应,促进了萎缩性胃炎的形成,其机制可能Hp的定植、产生的酶、毒素以及其感染所激发的免疫反应损伤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炎性反应,后者可导致胃固有腺体破坏而发生萎缩。胃黏膜肠化生的出现是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反应,Hp感染、吸烟、胆汁反流、高盐饮食是最常被提及的因素。近来有研究指出,Hp感染促使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形成作用超过了其他因素,其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原因被认为可能与宿主的炎性反应、免疫反应、与所含的独立因子特别是细胞毒素(空泡细胞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与所定植宿主的酸分泌状态及其对胃泌素刺激作用的敏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CagA+菌株比CagA-菌株更能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1L-8在胃窦部引起严重的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和激活。Leung W K等人认为Hp感染引发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失衡,这一变化可经根除Hp后而逆转。Hp相关的IM患者细胞凋亡控制指标显著减弱,在IM和非IM区域增殖均增加,而前者中细胞凋亡抑制水平是降低的。这样细胞凋亡指标/增殖指标的比值在IM患者显著降低,有益于细胞积聚和肿瘤形成[3] 。
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证据表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是多病因、多阶段而又漫长的过程,各种致病因素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这些不同阶段、产生相应的组织学改变,最终导致胃癌形成[4]。在这一模式中,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起着启动作用,其持续存在加速了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形成,即慢性Hp感染又起着促进胃癌发生的作用。鉴于我国又是Hp感染的高发区,因此,对Hp阳性的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患者应进行常规抗Hp治疗,能有效预防萎缩性胃炎的形成,防止IM的发生,对防止肠型胃癌的发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金 珠,林三仁,沈祖尧,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化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3,243:161.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6:199.
[3] Leung WK,Yu J,To KF,et al.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5(4):1467.
[4] Ernest P.Review article: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9,13(Suppl):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