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与消化性溃疡的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6 浏览次数:364次
作者:康丽,张景成,王绍金,王悦友,田国利,董来春 作者单位:(鸡西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关键词】 胃石,机械性溃疡,胃溃疡
胃石症是指进食某种食物、物品或异物,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通过幽门而在胃内潴留并聚结而成的团块。根据其成份分为: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及混合性胃石。在我地区主要以进食山楂、柿子等食物所致植物性胃石为主。胃石并发机械性溃疡高达71%[1],现将近3年收治23例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与30例消化性溃疡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2008年间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石并发胃溃疡的患者共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2.3岁;同时选取胃溃疡患者30例做为对照,男19例,女11例,年龄17~65岁,平均38.7岁。
1.2 溃疡愈合的胃镜判断标准
治愈:溃疡完全愈合周围炎症消退;显效:溃疡缩小>75%以上,周围炎症明显消退;有效:溃疡缩小50%~75%或溃疡数量减少;无效:溃疡缩小<50%,前三项计总有效率[2]。
1.3 分组
胃石组:胃角溃疡18例;胃窦溃疡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例。2周后复查胃镜,21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显效。胃溃疡组:胃角溃疡11例;胃窦溃疡14例;幽门管溃疡2例;胃体溃疡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后复查胃镜,7例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
1.4 方法
胃石组病人均于入院行常规检查后,即行碱性液压法碎胃石,术后胃石均排出。胃石组与胃溃疡组病人均给予“三联疗法(潘托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二周。
1.5 统计分析
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溃疡好发部位
胃石组溃疡好发于胃角,与胃溃疡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溃疡治疗效果
胃石组患者清除胃石后应用“三联疗法”治疗2周后与胃溃疡组患者接受“三联疗法”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治疗二周后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柿子、山楂、黑枣中含有大量鞣酸、果胶和树胶, 鞣酸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结合, 形成分子量大、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于胃内,果胶和树胶遇酸可发生凝结,并将果皮、果纤维、食物残渣胶着在一起, 形成凝块, 在胃蠕动机械作用下聚成团块, 不能通过幽门管排出,导致胃石形成[3]。
胃石患者表现可表现为上腹胀满不适、疼痛呈隐痛、胀痛 ,甚至绞痛、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无症状。约 1/3 病例可于上腹扪及可移动性肿块。并发胃黏膜糜烂、溃疡时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偶有穿孔。较大胃石进入肠道可继发机械性肠梗阻[4]。本组23例植物性胃石所致溃疡患者与胃溃疡组相比,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好发于胃角,有统计学意义。原因主要是由于胃石机械性损伤胃黏膜皱壁,同时压迫胃壁,造成缺血性坏死,引起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形成[5]。其次,胃石使胃窦部扩张,刺激胃酸分泌增多,促进溃疡的形成。
胃石组与胃溃疡组相比,溃疡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王桂珍等研究结果一致[6];同时,胃石所致溃疡清除胃石后给予抑酸治疗,效果好于胃溃疡患者。分析原因为:胃溃疡底部大致由4层组织组成:最上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覆盖;其下为一层坏死组织;再下则见较新鲜的肉芽组织层;最下层则由肉芽组织移行为陈旧瘢痕组织。位于瘢痕组织内的小动脉因炎性刺激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有血栓形成。此种血管变化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妨碍组织再生使溃疡不易愈合。但这种变化却可防止溃疡底血管破溃、出血[7]。而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急性起病,肉芽组织少,尚未形成瘢痕组织,因此溃疡底部血管被破坏后,溃疡面常有出血。此时患者大便内常可查出潜血,重者出现黑便,有时伴有呕血。但清除胃石后,溃疡局部血供良好,溃疡易于恢复。
综上所述,胃石所致的机械性溃疡具有如下特点:①好发于胃角;②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③清除胃石后应用抑酸剂治疗溃疡迅速愈合。因此,对于明确诊断为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的病人应尽早清除胃石,药物治疗二周左右即可。
【参考文献】
[1]魏南.胃石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荟萃,2003,18(10):600
[2]姜正其.雷贝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8,22(8):1
[3]向昭华.植物性胃石症34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16):82
[4]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9801
[5]郭世斌,仲小伟,冷晶.胃石的病因及内镜下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 21(6):411412
[6]王桂珍,褚星霞.胃石致消化性溃疡8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4):254
[7]李玉林,唐建武,苏敏,等.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4195(收稿日期:200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