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乌贝散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06 浏览次数:429次
作者:魏宏斌 作者单位:陕西省麟游县中医医院,陕西 麟游 721500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乌贝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病情稳定后均采用加味乌贝散治疗。结果:80例患者中,痊愈5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结论:加味乌贝散具有组方合理、疗效快、不易复发,价廉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加味乌贝散 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抑酸 镇痛 止血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我国人群发病率较国外高,且复发率较高。本地区生活条件差,生活习惯不良,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近年来,我们采用加味乌贝散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住院患者30例,门诊患者5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0岁~65岁;病史1年~15年;胃溃疡3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5例。所选病例均符合WHO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并以纤维胃镜确诊。
2 治疗方法
采用加味乌贝散治疗,药物组成:乌贼骨75 g,象贝母25 g,三七粉10 g,碾末混合而成。一般以15 d为1个疗程,症状缓解或消失后继服3个~5个疗程。住院病人先给予液体支持及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停用西药、中成药改服加味乌贝散,每次9 g,每日3次,空腹温服。忌辛辣、烟酒、油腻。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达5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疗效观察
80例患者中,痊愈53例(占66.3%),好转25例(占31.3%), 无效2例(占2.5%),总有效率97.5%。胃溃疡患者中22例于服药后3 d疼痛减轻,食欲好转,15 d后症状消失,食纳正常,70 d后治愈,胃镜检查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12例服药后7 d疼痛缓解,20 d后症状基本消失,食纳正常,90 d后基本治愈,胃镜检查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病变范围缩小达50%;1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32例服药后3 d疼痛明显减轻,有食欲,12 d后症状消失,食纳正常,60 d后治愈,胃镜检查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13例服药后5 d疼痛缓解,20 d后症状基本消失,食纳正常,80 d后基本治愈,胃镜检查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病变范围缩小达50%,1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4 典型病例
段某,男40岁,2004年7月25日初诊。患者胃溃疡史5年。3 d前晚上食火锅饮酒后于次日凌晨出现胃痛、反酸、 呕吐咖啡样物、大便棕黑色,急来本院就诊。入院诊断:胃溃疡合并胃出血。给予止痛、止血、抑酸、对症等治疗。病情稳定后改用加味乌贝散,每次9 g,每日3次空服。7 d后疼痛基本消失,大便隐血试验(-),14 d后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连服45 d后,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5 讨 论
消化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致肝胃不和而引发本病。方中乌贼骨、象贝母、三七粉具有和胃消肿、止痛、止酸、止血功效。据现代药理研究乌贼骨粉含钙质、有机物及氯化物,能制酸、止血、止痛,接触溃疡面后立即出现吸附作用,且不影响酸碱平衡;象贝母主要成分为贝母甲碱,有阿托品样作用,可做颠茄之代用品,具有镇痛、缓解平滑肌痉挛作用,而无阿托品之毒性;三七粉为金疡之要药,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溃疡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并能促进胃十二指肠黏膜再生,加快修复溃疡面愈合[2]。三药合用具有抑酸、镇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及愈后回访,服药后患者无复发,食纳大便均正常,体质慢慢健壮。加味乌贝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组方合理、疗效快、不易复发、易服用、价廉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思澍,陈贵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册[M]. 第1版.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35-243.
[2]王药雨. 乌贝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综合研究[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