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煎中药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387次
作者:牛晓玲, 张怀雄,党中勤
【关键词】 免煎中药,温胆汤,胆汁反流性胃炎
摘要:目的观察免煎中药温胆汤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三九免煎中药温胆汤加减口服,对照组(50例)口服雷尼替丁、吗丁啉、硫糖铝,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30 d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4%。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煎中药温胆汤能明显改善该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学指标。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指过多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本病与中医学的“胃脘痛”“胆瘅”“嘈杂”等病相关。笔者采用三九免煎中药温胆汤加减治疗胃肠反流性胃炎50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组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病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胆胃郁热型 胃脘灼热或胀痛,泛酸嘈杂,嗳气,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②治疗前均经纤维胃镜确诊为胃肠反流性胃炎(参考1990年8月悉尼胃镜分类法制定)。选择200302~200402门诊患者100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0岁;病程11个月~7年,平均5.5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10个月~6.5年,平均5.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病情及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清热化痰,利胆和胃法治疗,方选三九免煎中药组成的温胆汤加减:陈皮12 g,法半夏12 g,茯苓10 g,枳壳12 g,竹茹10 g,黄连12 g,吴茱萸3 g,蒲公英30 g,川贝母10 g,白及10 g,乌贼骨30 g,炙甘草3 g。以上药物以温开水200 ml冲泡约3 min,2剂/d,分早晚两次饭前1 h温服。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胶囊150 mg,2次/d,口服,吗丁啉10 mg,硫糖铝1.0 g,3次/d,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30 d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纤维胃镜复查胃腔无胆汁反流,胃黏膜皱襞红斑、水肿范围缩小2/3以上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胃镜复查胃腔无胆汁反流,胃黏膜皱襞红斑、水肿范围缩小1/3~2/3之间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虽有改善,但胃镜复查胃腔仍有胆汁反流、胃黏膜皱襞病变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观察组50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0例,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4%。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归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胆瘅”“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胆胃相关,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邪毒侵袭及脾胃虚弱,均可使肝胆气郁,疏泄失职,胃失和降,胆汁上溢,日久化热,伤及胃络而致病。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及胆道疾患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导致幽门正常舒缩功能失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所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陈皮、枳壳能显著松弛胆道括约肌,降低胆压;黄连、蒲公英有解热、健胃及疏利肝胆的作用;半夏、吴茱萸、竹茹能止吐,促进肠蠕动;川贝母、白及有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的作用;茯苓、甘草有显著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及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乌贼骨既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又可解痉止痛。本方诸药配伍,使中焦气机条达,胆汁得以正常疏泄,本病临床诸症消失,胃黏膜皱襞红斑、水肿消失或好转。笔者认为,三九免煎中药浓缩颗粒是经现代化制药技术提取,既有普通中药饮片随中医辨证加减的优点,又免去了中药汤剂煎煮的麻烦,质量稳定,免煎易溶,携带方便,对部分需长期服药者更为方便,一旦误发错药,容易识别更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标准化,客观化的中药制剂,标志着中草药剂型现代化的改革。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473000; 河南省中医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