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55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05 浏览次数:361次
作者:刘大勇,刘桂兰,黄华东 作者单位:宁夏煤炭总医院,石嘴山 753000
【摘要】为探讨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采用经阴道荷包缝合术治疗的5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有效率96%,该术式解剖清晰,操作简便,效果理想,无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
【关键词】 直肠前突,阴道,荷包缝合
直肠前突是导致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因素之一,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55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的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5例均为已婚经产妇,年龄35~62岁,平均44.2岁,病程5~30年。均有不规律使用药物协助排便史,2~3d排便1次22例,3~4d排便1次14例,5~7d排便1次19例;排便时间超过25min。排粪造影示:“鹅头征”,险窝深度1.6~3.0cm者21例,≥3.1cm者3例;合并混合痔20例,直肠黏膜内套叠21例。
1.2 诊断标准[1] ①临床表现 排便困难,排便延长排不尽感,部分患者间断口服泻药、灌肠、手助排便史。②直肠指诊及直肠阴道双合诊 直肠阴道隔薄、弹性差。③ 排粪造影 依据深度分为三度,轻度:0.6~1.5cm,中度:1.6~3.0cm,重度:≥3.1cm。
1.3 治疗方法 术前3d进半流少渣饮食,口服甲硝唑,每日2次,0.5%甲硝唑液250mL阴道冲洗,术前日晚及术日晨各清洁灌肠。鞍麻或腰麻后,取截石位,消毒阴道、直肠,于阴道后壁正中直肠阴道隔薄弱区切开阴道黏膜,于黏膜下钝性分离致前突边缘外1cm,充分暴露直肠阴道隔薄弱区阴道黏膜下的肌肉组织,以前突中心将前突部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以3~0可吸收线分别于四个区域肌层作荷包缝合,每个相邻区域荷包缝合相互交错重叠0.2~0.5cm,分别结扎,以直肠指诊感觉直肠前壁明显加固,弹性增强为度。剪除多余的阴道黏膜,用2~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切口油纱加压。对合并痔患者行外剥内扎术。术后留置尿管、常规抗生素治疗、阴道冲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2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排粪造影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排粪造影好转;好转:症状体征好转,排粪造影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或排粪造影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本组53例患者术后排便通畅,平均住院8d,愈合时间10~22d,排便时间不超过10min,每日排便1~2次,2例阴道缝合创面感染裂开,经换药后愈合,4例肛门坠胀不适,约1年后症状缓解,治愈40例(72%),显效9例(18%),好转,4例(7%),无效2例(3%),总有效率96%。随诊1~5年无复发,无肛门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直肠前突又称直肠前壁膨出症,多见于经产妇及老年女性,尤其是多胎生育者[3]。育龄妇女由于解剖结构和生育的原因,直肠前壁主要由较薄弱的直肠阴道隔支持,产后支持组织复原欠佳,局部支持组织薄弱而使直肠阴道隔松弛,肛管直肠角发生变化,使直肠向前突出,排便时直肠内压转向阴道方向,使粪便积存于前突处,致使排便困难、便时延长、肛门坠胀且反复积存,形成便秘恶性循环[4]。
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的关键是修补薄弱区域,加强直肠阴道隔,重建直肠前壁,恢复直肠正常解剖形态[5]。对于直径小于3.0cm的直肠前突,可选择经直肠的闭合修补法或阴道的折叠缝合术,但对中、重度直肠前突上述术式常有修补不彻底或修补后直肠阴道隔不平整,甚至留有死腔或突起,造成复发或不适。本组患者选择经阴道重叠荷包缝合,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前突的囊状结构,不留死腔,增加了阴道后壁的厚度,且分区作荷包创面平整,阴道后壁得到均匀修补,恢复直肠正常解剖形态,使排便的过程不再发生异常的力学变化。手术中缝合线不能穿破直肠,以免造成感染而产生直肠阴道瘘。相比经直肠和经会阴手术,该术式解剖清晰、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便于护理,复发率低,对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适用。
【参考文献】
[1] 刘宝华.便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97.
[2] 邵正明,刘思义,徐进,等.直肠前突所致便秘的手术治疗[J].解剖与临床,2004,9(3):162.
[3] 黄乃建.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98.
[4]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
[5] 曹吉勋,杨向东,舒洪权,等.直肠前突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治疗[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