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鱼儿肚捆扎法治疗急性腹泻呕吐探讨
发表时间:2011-08-03 浏览次数:383次
作者:李国徽,李志军,贾孟辉,杨东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 750001; 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 750004)
【摘要】鱼儿肚捆扎法是伊斯兰医学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地域回族文化相结合,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和衍化,形成对急性腹泻、呕吐治疗效果显著、特色鲜明的治疗方法,以口授心传的方式在回族聚居区民间传承,使这一回族医学特色疗法多年来不为民族医学界认识。笔者对该疗法从理论依据、临床应用与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整理,皆在进一步传承、弘扬并发展这一民族特色疗法。
【关键词】 回族医学,鱼儿肚捆扎法,腹泻,呕吐
回族医药中的诊疗技法在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有独特之处[1]。但因诸多历史原因,许多古籍文献流失,部分技法散见于民间,经老艺人口授心传得以在回族聚居区传承和使用,并造福于当地群众,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部分绝技面临失传的命运。笔者出生于宁夏回族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祖父应用回族医学的诊治技法治疗各种疾患,现将在家族中流传应用的技法鱼儿肚捆扎法治疗急性腹泻、呕吐整理如下,以供学界同道参考。
1 鱼儿肚捆扎法应用理论浅析
回族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有2对共4只鱼儿肚,上下肢左右各一,上鱼儿肚在上臂近端内侧中段,下鱼儿肚在下肢远端后侧中段,上鱼儿肚的解剖部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肱二头肌肌腹,下鱼儿肚解剖部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腓肠肌肌腹,左右各一。鱼儿肚也称鱼儿肚筋或鱼儿肚根,属胃肠的外跟,主胃肠的功能,同时胃肠功能急性失调时也会影响到鱼儿肚根,称为倒肚根(胃肠之根偏倒、衰弱),表现为鱼儿肚根疼痛、偏转,条索样改变。腹泻、尤其是症状较重,伴有脱水和中毒症状时会导致下鱼儿肚转筋——鱼儿肚偏离正常解剖位置,呕吐时会导致上鱼儿肚转筋,同时上、下鱼儿肚转筋也会加重腹泻、呕吐症状,加速病情进展。将人体病态时鱼儿肚已扭转的筋的位置通过手法整复至正常位置,并用绳带加压固定一定时间,使鱼儿肚筋不再扭转。该法通过理筋整复、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协调阴阳、调整脏腑、调节体液四性达到止泻、止吐、镇痛,治愈腹泻、呕吐的目的。通常在捆扎5min后即可达到止泻、止吐、镇痛的目的,3h后患者即可正常进水、进粥,一般2~3d即可痊愈。
2 鱼儿肚捆扎法临床应用
2.1 适应证 各种急性感染性腹泻、呕吐患者,非感染性腹泻、呕吐患者。
2.2 操作要求 捆扎时间成人40~60min,儿童30~40min,捆扎松紧度以患者感觉捆扎部位有紧束感,但不影响静脉回流为宜,每20min松动捆扎带1次。把与转筋点直接接触部位绳带打出蚕豆大小样绳结(或该部位绳带下垫一蚕豆、或橡胶块、或光滑的软木快),其目的是不用将绳带扎的过紧就可以增加对鱼儿肚处转筋的刺激强度,增强疗效。
2.3 操作方法
2.3.1 单纯腹泻患者,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膝以下部位,不分左右,任选一侧肢体。术者用双手拇指自窝处从上至下触摸鱼儿肚筋,在鱼儿肚最高点(腓肠肌肌腹中点),能触摸到部分成条索状鱼儿肚筋(即挛缩的腓肠肌),且伴明显的压痛,用拇指指腹用力适度揉按此条索状压痛点5次左右,揉按结束后用双手拇指固定压痛点,以免鱼儿肚筋移动,助手用备好的绳带捆扎鱼儿肚筋,绳结对准压痛点,缠绕小腿2~3圈,扎紧后打结,按规定时间留置。若鱼儿肚筋转至外侧(即腓肠肌肌腹向腓骨侧偏移),侧在揉按过程中将偏转的鱼儿肚筋推至小腿后侧正中,再进行捆扎。
2.3.2 腹泻、呕吐患者,同时选上下鱼儿肚筋,上下各一,不分左右,下鱼儿肚筋捆扎方法同腹泻患者。上鱼儿肚筋捆扎时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施术侧上肢自然放松,术者先从施术侧上肢肩胛周围适度用力向上肢鱼儿肚处捋按,连续捋按10~15次为宜,捋按后再将偏转的鱼儿肚筋推按至肱骨内侧正中,触摸到部分成条索状鱼儿肚筋(即挛缩的肱二头肌肌腹),且伴明显的压痛,用拇指指腹用力适度揉按此条索状压痛点5次左右,揉按结束后用双手拇指固定压痛点,以免鱼儿肚筋移动,助手用备好的绳带进行捆扎,方法同上。
2.3.3 单纯呕吐患者,选择一侧上鱼儿肚筋即可,不分左右,方法同上。
2.3.4 若患者症状重,经一侧鱼儿肚筋捆扎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且体质好,耐受性好时,可同时行双侧鱼儿肚筋捆扎。
2.4 注意事项
(1)捆扎部位肱二头肌肌腹处、腓肠肌肌腹处无皮肤感染、无外伤,无显著静脉曲张。(2)捆扎治疗时患者静卧休息,禁忌捆扎一侧肢体用力,禁水、禁食。(3)严格掌握捆扎时间、捆扎松紧度。在捆扎时间内,要观察捆扎一侧肢体远端皮肤、爪甲色泽变化、触摸皮温变化,皮肤、爪甲色泽红润、皮温正常,证明捆扎松紧适宜;皮肤、爪甲色泽减退,皮温正常或降低,证明静脉受压或动脉受压,应立刻松动捆扎带减压5min,然后再原位捆扎。(4)捆扎治疗结束后1周内,要注重饮食调养,食温润清淡,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3 鱼儿肚捆扎法应用验案举例
李某,女,3岁,2008年9月4日食用不洁水果后第2天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诸症状,大便为黄色水样便伴少量黏液,日10余次,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为少量胃液及干呕,当日下午出现眼窝、囟门凹陷、皮肤干燥等脱水貌。在当地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经补液,抗感染治疗3d后腹痛、腹泻、呕吐诸症仍未减轻。9月7日15:00予以左侧上下鱼儿肚根同时捆扎治疗,捆扎后15min干呕即止,2h腹痛、腹泻症状得以控制,20:00可少量进水,饮稀粥,口服药物后未再呕出,9月8日排黄色稀水样便1次,无腹痛、呕吐,留观至10日14:00,患儿基本康复,予出院。
4 讨论
腹泻、呕吐在回族医药学分科中属内科疾病,鱼儿肚捆扎法属回医学治疗方法之内病外治法[2],其理论根源于回族医学“末梢经脉根传法”和“推筋整复疗法”理论,末梢经脉根传法是依据回族医学的脏腑经脉理论,并结合回族武术套路练习的实践,推衍和总结出的一系列能够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手法。“末梢”也称为“三节四梢”,其中,“三节”含义有二:一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节,头为梢节,胸腹为中节,腿足为下节或“根节”;二是将四肢也分为三节,上肢:指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四梢”是指发、甲、齿和舌。“经脉根传”是指脏腑气血在体表的循行和流注次第。故“三节四梢”根传的畅通是经脉气血正常运行、阴阳、脏腑调和关键。回族医学认为:经脉自发于脑,后复回于脑,即自脑而通至于耳、目、口、鼻、舌,再依次流通于经脉中胃、膀胱、胆、肾四脉,下注于足,自足交接于经脉中脾、肾、肝及任四经。而先之四阳经自脑出发属腑,交之于先之四阴经属脏,借脏位为用,以引灌育养者也:而后四阴经(心、心包、肺及任四经)脉络交布,循环贯注,以取资于先四阴经之精气以养其形,故经脉中一半为升,一半为降。升降也关系到脏腑,气血阴阳,体液四性等各方面的功能活动。
鱼儿肚捆扎法正是基于三节四梢和经脉根传理论创立的,经过逐渐衍化发展,借鉴、吸收、融合了传统中医脏象学说,针灸学经络、经筋、根结理论和推拿手法,形成了对腹泻、呕吐具有回族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理论认识体系和治疗方法。上鱼儿肚位于上肢中节和根节中间,厥阴经走正中,行其上,太阴、少阴经夹其旁,三阳经傍其外,具有沟通、接续、调节两节之内手六经经脉、经筋气血阴阳的作用;下鱼儿肚位于人体之下节(根节),足太阳经行其上,足厥阴、少阴经行其内,足少阳经夹其旁,足阳明经傍其外,具有沟通、接续、调节根节与中节(胸腹)之内足六经经脉、经筋气血阴阳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鱼儿肚根偏倒,偏离了正常解剖位置,势必影响“三节四梢”十二经脉根传,经脉、经筋气血失畅、阴阳失和、升降失序、体液四性失常、脏腑失用,则上吐下泻不止;同时脏腑失用,吐泻不止又加重了肚根的偏倒,加剧了气血、阴阳、升降、体液四性失常的程度。所以,借助手法整复和捆扎疗法,恢复鱼儿肚根正常解剖位置并适当绳带加压固定,调整、恢复“三节四梢” 十二经脉正常根传,则阴阳平和、升降有序、气血顺畅、脏腑安和而腹泻、呕吐自愈。
【参考文献】
[1] 贺晓慧,贾孟辉,牛阳,等.试论中国回族医药汤瓶八珍疗法[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406.
[2] 陈卫川,张俊智.回族医药概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