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络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徐静涛 陆晓琴
【关键词】 胃炎,胆汁反流性,新络纳,奥美拉唑
【摘要】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化学性胃炎,又称碱性反应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以胃小凹增生为主且炎症细胞浸润很少为特征的反应性胃粘膜病变。其原因多为消化道手术、胃肠结构异常或幽门功能紊乱所致[1]。2004年9月―2006年2月我们对在门诊就诊的1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使用新络纳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病例160例,观察组80例,男31例,女49例,年龄21~64岁,平均46岁,平均病程3.5个月;对照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9~68岁(平均43岁),平均病程3.2个月。患者均有上腹烧灼样痛、腹胀或有胆汁样呕吐,胃镜检查有胆汁反流;未发现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糜烂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了肝胆胰等疾患,无胃肠手术史。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类及症状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新络纳5mg,3次/d,餐前15~30min口服,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3次/d,餐前15~30min口服,奥美拉唑20mg,2次/d,疗程为4周,其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4周后,二组症状完全消失者,每月进行门诊随访,共3个月,观察二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
1.3 疗效判断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二种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二组疗效比较(略)
注:二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表2 二组复发率比较(略)
注:二组复发率比较*P<0.05
2.2 二组复发率比较 二组治疗4周后随访3个月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单纯胆汁直接接触胃粘膜一般不引起损害,但可通过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胆盐与胃酸结合可增强酸性水解酶的活力,破坏溶酶体膜,溶解脂蛋白而破坏胃粘膜的屏障作用,H+逆向弥散增加,进入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刺激肥大细胞而释放组胺,后者又刺激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最终导致胃粘膜炎症、糜烂、出血[2]。胆汁与胰液混合后,胆汁中的卵磷脂与胰液中的磷酸酯酶A起作用而转化为溶血卵磷脂,如返流入胃,也可造成胃粘膜屏障的损害。一方面胃酸增多,另一方面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使二者之间的平衡明显遭到破坏,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胃粘膜炎症[3]。新络纳又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是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胃肠神经丛的5-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Ach)的释放,从而主动增强消化道的动力与协调性,迅速改善胃肠动力不足。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新络纳可促进反流入胃胆汁的排泄,减少胆盐与胃酸结合的几率,从而一方面减轻了胃粘膜的损害。奥美拉唑又称质子泵抑制剂,通过胃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的H+-K+-ATP酶使H+细胞内排泌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K+摄入到细胞内进行交换,H+-K+-ATP酶是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终环节,其制剂具有强大的抑酸作用[4],奥美拉唑与新络纳联用进行治疗,既可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促进胆汁的排泄,又可抑制胃酸分泌,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复发几率[5]。
4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4-392
[2] Parkman HP,Fisher RS.Contributing role of motility abnormaliti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J].Dig Dis,1997,15(Suppl1):40-52
[3] 许国铭.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7
[4] Wafter KJ,Murphy GM.An evaluation of the bile acid,binding and antacid proporties of hydrotalcid in atus hernia and peptic ulceration[J].Curt Med Res Opin,1997,6:85
[5] 李淑德,李兆申.胃黏膜损伤与保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61-665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