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置管法应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实践
发表时间:2011-07-25 浏览次数:369次
作者:董金莲,潘群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人民医院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 宜昌
【摘要】目的:提高特殊情况下(长期输液的危重病人,禁食的病人,脱水的病人等)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120例外周静脉留置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创新置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法,对两组置管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创新置管法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儿科患者中能显著地提高置管的一次成功率。
【关键词】 外周静脉留置针,创新,置管
1 外周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于它的材料柔软,具有对血管的刺激小,能够配合合理用药,减少液体外渗的特点,可减少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又减轻病人痛苦等优[1]。现已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在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急危重症、禁食、脱水和长期输液等病人开放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但临床常因病人血管条件差,常常影响了置管的成功率。笔者采用一种创新的置送管方法,可显著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我科2007年4月~2009年4月120例危重病人,住院时间为一周以上,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35~8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病人病情及血管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材料全部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 Y型静脉留置针。
1.2 方法:选择病人外周静脉,所有操作由一名护士完成。操作者打开包装,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并排气,常规扎止血带,消毒穿刺点皮肤后,旋转松动外套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握住针翼,以15~30度角缓慢进针,观察组为穿刺见回血后不再向前推进,立即右手固定针芯,打开输液管的调节器,以针芯为支撑,右手边缓慢退出针芯,左手边缓慢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针芯退出后,再松开止血带,固定敷贴,调节滴速。对照组见回血后降低持针角度,将穿刺针再向前推进1~2mm,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软管全部送人静脉,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抽出针芯,固定敷贴,调节滴速。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种置管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
组别 人数 失败
(人数) 失败原因 躁动 送管失败 一次成功
率(%)观察组 60 2 1 1 97对照组 60 8 1 7 87
注:经统计学处理,x2=36,P<0.01,有显著差异。
比较表显示,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1例因病人突然躁动致送管失败,1例因操作失误致送管失败;对照组一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87%, 1例因病人突然躁动致送管失败。
3 讨论
3.1 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常规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穿刺送管成功率高,但对于条件差的血管,按常规方法送管则易导致失败。原因是穿刺见回血后,再将穿刺针向前推进1~2mm,相当于钢质针尖在血管中潜行,一旦针尖触及血管壁,引起血管壁机械性损伤甚至穿刺失败,特别在血管轮廓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继续进针1~2mm易刺破血管壁而导致送管失败。表中7例一次送管失败均为继续进针刺破血管壁所致。
3.2 观察组为穿刺见回血后不再向前推进,立即右手固定针芯,打开输液管的调节器,液体进入血管后可以使血管充盈,有利于稳准地控制送管,避免进针刺破血管壁,这是送管成功率高的因素。
3.3 观察组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右手边缓慢退出针芯,左手边缓慢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能稳准地控制送管,这也是送管成功率高的因素。
3.4 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的针芯和套管是紧密联结的,当穿刺见回血后针芯和套管的起始端已进入静脉,这时右手固定针芯不动,针芯起支撑和引导作用,左手轻稳地直接送管。研究表明此方法送管成功率高,而且也适用于血管条件好的静脉留置针的送管。
4 小结
常规的穿刺送管方法主要针对血管条件较好者,但在临床上,部分病人血管充盈不佳不能清晰显露,我们采用穿刺见回血后不盲目继续进针,而是先打开输液管的调节器,液体进入血管后使血管充盈,再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和引导,右手边缓慢退出针芯,左手边缓慢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这样轻稳送管的方法,避免了刺伤血管壁的危险,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创新置管法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儿科患者中能显著地提高置管的一次成功率。目前,我们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深受临床护士和病人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钱培芬,翁素贞.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置管与维护[J]. 静脉输液置管与维护指南,2008,1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