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394次
作者:闫曾平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温胃汤
2001~2005年,笔者采用温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46例,女22例;年龄26~65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2年。其中单纯萎缩性胃炎30例,萎缩伴轻度肠化生24例,萎缩伴中、重度肠化生1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病理确定诊断。
1.3 治疗方法 予温胃汤治疗。药物组成:附子、红花、炒枳壳、厚朴各6 g,白芍药、当归、苍术各15 g,干姜、吴茱萸、桂枝、延胡索、桃仁各10 g。加减:苔腻者加薏苡仁15 g;便干者加生大黄6 g;胀痛甚加木香6 g、砂仁10 g;纳食减少加鸡内金、莱菔子各10 g;神疲乏力加党参15 g、炙黄芪30 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按上方治疗2周或1个月后,上方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 g,每次1丸,每日2次。疗程2~3个月。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及病理复查腺体萎缩消失,肠腺化生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及病理复查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好转或不变,胃镜及病理复查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无变化或加重。
2 结 果
本组68例,显效23例,有效3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7%。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56岁,工人。2001-09-10初诊。胃脘胀满隐痛8年,喜温喜按,伴纳呆,乏力,手足不温,面色萎黄,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生。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脾胃虚寒。治宜温中散寒,疏肝健脾,化瘀止痛。予温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附子、红花、炒枳壳、厚朴各6 g,白芍药、当归、苍术各15 g,干姜、吴茱萸、桂枝、延胡索、桃仁各10 g,党参15 g,炙黄芪30 g,鸡内金12 g。6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胃脘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上方附子改用10 g、吴茱萸改用6 g。继服10剂。三诊胃脘痛基本消失,饮食大增,面色红润,手足不冷,舌淡,苔白,脉沉缓。予温胃汤加党参15 g、炙黄芪30 g、砂仁10 g,加工为蜜丸服。2个月后胃镜复查腺体萎缩消失,肠腺化生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4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肝气郁结或脾胃虚弱。病机为胃络阻滞,不通而痛,或胃络不荣而痛。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笔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虚寒、实寒多见,治疗宜温中散寒,疏肝健脾,化瘀止痛。温胃汤方中附子、干姜、桂枝、吴茱萸温中散寒;桂枝温经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苍术燥湿健脾;白芍药、当归补血和血;枳壳、厚朴行气燥湿,除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寒邪散,肝气疏,脾胃健运,气血调畅而病自愈。
参考文献
1 吴少桢,吴敏主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2
(陕西省榆林市中医研究所中医内科 榆林 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