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针刺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29  浏览次数:1011次

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作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多采用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但因其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坚持。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07年1月-2011年2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共5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平均(52.7±5.8)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2个月,平均(5.6±1.2)年;单侧发病29例,双侧发病1例;第Ⅰ支神经痛2例,第Ⅱ支神经痛16例,第Ⅲ支神经痛8例,第Ⅱ、Ⅲ支神经混合痛4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0岁,平均(49.5±6.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5个月,平均(4.9±1.1)年;均为单侧发病;第Ⅰ支神经痛3例,第Ⅱ支神经痛14例,第Ⅲ支神经痛9例,第Ⅱ、Ⅲ支神经混合痛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神经病学》[1]中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依据《针灸学》“面痛”分型标准,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气血瘀滞型[2]。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符合本项观察的治疗技术适应症要求(可平卧,头颅可随意转动);③对治疗方法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4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②已经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可能影响本项研究者;③合并有糖尿病、重症高血压、活动性结核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对阻滞药液过敏者;⑤无法完成治疗及无法随访而资料不全者。2 治疗方法对照组:以患侧太阳、四白、下关、合谷、太冲为主穴,根据中医辨证随证配穴。上颌痛配颧髎,下颌痛配颊车,风寒加风池、列缺,风热加风池、曲池,气滞血瘀加内关、太冲。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2 mm×(25~40)mm不锈钢毫针,除合谷穴用泻法,直刺15~25 mm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直刺15~22 mm。以所针刺部位有酸、麻、胀、困、热的感觉为佳,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针刺选穴、手法均同对照组。取针后,嘱患者仰卧位,第Ⅰ支痛选眶上孔,第Ⅱ支痛选眶下孔,第Ⅲ支痛选卵圆孔,在体表用龙胆紫定位。常规消毒后,眶上孔、眶下孔用5号2 cm针头,卵圆孔用5号7 cm针头,准确穿刺到位后,回抽无回血,注入2%利多卡因1 mL+甲钴胺0.25 mg+地塞米松0.25 mg混合液,拔出穿刺针,用无菌干棉签压迫止血。穿刺到位后以出现触电样感和放射痛为佳。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营养神经类药物。所有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6个月评定疗效。3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临床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内复发,但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有效:疼痛明显减轻,发作频次较前减少25%~5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4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χ2=3.96,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表1 2组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比较5 讨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范畴。据笔者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寒邪所致。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现代研究表明,在针刺过程中,针刺信号可以到达许多脑区,激发多种中枢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吗啡类物质、乙酰胆碱等,这些递质的释放都可加强针刺镇痛效果[4]。另外,针刺穴位能刺激人体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类物质以提高痛阈,降低人体对痛觉的敏感性,并调节神经功能[5]。针刺太阳、四白、下关以活血通络止痛;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刺合谷疏调气血、通经止痛;太冲疏肝通络、活血止痛;配颧髎、颊车以祛风止痉;配内庭以泻肝胃实火;风池为解表祛风止痛之要穴;三阴交滋阴降虚火。诸穴相配,共奏解表祛风、疏经活络、散寒解痉止痛之功效。目前,神经阻滞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办法[6],选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可以迅速镇痛及 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对神经组织的蛋白质合成过程起加速作用,它与胆碱代谢有关,即维持中枢及周围有髓鞘神经的正常代谢,促进其功能的完整性;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和水肿消退,以利三叉神经功能完整性的恢复。三者合用,不仅能迅速止痛,而且还能促进三叉神经功能恢复。本观察结果显示,以针刺为基础加用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提高疗效,能够迅速止痛且减少复发,且简便易行。【参考文献】[1]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 王彦青.大鼠伏膈核内多巴胺受体与电针镇痛的关系[J].中国药理学报,1997,18(6):[5] 王友京.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中的作用研究概况[J].针刺研究, 1988,增(3):[6]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