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温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29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潘蜀 作者单位:330400 江西德安,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将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吗丁啉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提高该病的疗效,改善该病的症状。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胃气虚型; 温针灸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 Ulcer Dyspepsia,NUD),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早饱、上腹痛、反酸、恶心、厌食、呕吐等,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1]。现代医学尚未找到良好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疗效一般,2002年6月~2007年8月笔者采用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FD患者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FD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18~66岁,病程5个月~6年。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21~64岁,病程4个月~7年。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方面基本一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罗马Ⅱ标准[2]: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反酸、烧心等症状,并持续l2周以上;内镜下表现正常或排除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B超及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

  中医辨证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3]:脾胃气虚证(1)主要症候:①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②纳差而饱;③大便溏软;④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2)次要症候:①泛吐清水;② 嗳气不爽;③ 口淡不渴;④头晕乏力;⑤脉细弱。(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取穴:温针灸取中脘、足三里、气海;配以针刺内关、阴陵泉、公孙。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取30号毫针1~2.5寸数支备用。穴位常规消毒,提插捻转补法使之得气。其中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得气后取1.5~2cm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从下端点燃,共灸两壮,直到艾条烧完为止,然后出针。为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灸前用硬纸片垫好,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3天,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日3次。两组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其间避免使用其他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3] 按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个层次来表达,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率和总有效率。症状分级参照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3]制定;疗效指数按每级3分计:即I级3分,Ⅱ级6分,Ⅲ级9分,IV级12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疗前证候总分一疗后剩分数)/疗前证候总分×100%疗效指数<25%为无效;26%~50%为好转;51%~85%为显效;>86%为临床治愈。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多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因素、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针刺具有增强胃运动,使胃窦、延髓内P物质、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出现相应的变化,促使受抑的胃运动恢复[4];能刺激作胃肠道的“微型脑”肠道神经(ENS)系统调整内脏感觉;并通过对下丘脑和某些胃肠道激素及神经肽的影响来调节对心理性应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5]。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胃脘痛”、“痞满”、 “嘈杂”、“纳呆”等范畴,多因正气内虚,脾胃失运,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进一步致脾胃气虚,升降失司,使中气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日久痞塞不通所致。本病病位在脾胃,任脉循行在胸腹正中,与脾胃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故多取任脉穴中脘、气海。又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胃病多取中脘;“治府者治其合。”,足三里为胃腑的下合穴,选用阳明经合穴足三里与胃之募穴中脘“合募”相配,加之手厥阴络穴和八脉交会穴内关,脾经之要穴阴陵泉、公孙,使运化功能畅通,痞证自除。我们体会到脾胃中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温针灸可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补气活血,使气血畅通而疼痛止,故针灸在针下得气后,施于温针灸,从而振奋脾阳,健运脾胃,疏通中焦,达到脾升胃降,脏腑平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Tygat GNT, Noach LA, Ravws EAI. Definition of dyspepsia.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0,26(supple 82):1-74.

  2 Dro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 process.Cut 1999,45(Supp1 II):111.

  3 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683-2686.

  4 易受乡,林亚平,严洁,等.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17-1 9.

  5 王景杰,黄裕新,郭庆东,等.心理性应激状态下针刺对大鼠DMV放电、胃电和胃黏膜损伤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9):806-80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