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白塞氏病的X线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3 浏览次数:385次
作者:夏振铎,生晓惠,陈 燕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探讨白塞氏病的消化系统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表现,总结其一般特征,以不断提高对白塞氏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2006年病理证实的5例胃肠型塞氏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消化系统造影表现。结果:白塞氏病均以溃疡为主要X线表现,其中食管溃疡1例,小肠溃疡1例,结肠溃疡3例。受累系统或器官均在2个以上。累及生殖器4例,累及关节1例。龛影为类圆形、椭圆形、纵形和不规则形,其中类圆形或椭圆形5个;纵形1个;不规则形2个。龛影境界清楚,其中3个龛影周围可见透明晕,2个周围见大范围的充盈缺损,1个周围见典型黏膜纠集。食管及小肠病变较局限,结肠病变范围较广,本组1例患者病变累及范围达20cm以上,与结肠恶性肿瘤表现相似。结论:低张气钡双重消化道造影是诊断胃肠型白塞氏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白塞氏病;消化系统;低张气钡双重造影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28~43岁,平均3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口腔溃疡5例,生殖器溃疡4例,眼部疾患2例,皮肤损伤1例,关节损伤1例,发热1例,便血1例,病程24h~5年。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1~3次低张双对比造影,我们使用的设备是PHILIPS数字胃肠机,钡剂是青岛混悬钡。4例进行了内窥镜检查,并同时作活检,1例进行手术治疗。组织学改变有消化道黏膜慢性炎症和小血管炎,表现为上皮坏死增生,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溃疡及炎性肉芽组织形成,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等改变。5例均有血管炎,最后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诊断为胃肠型白塞氏病。
2 X线表现
5例X线表现均以龛影为主要表现,次要表现可伴有局部肠管轻度狭窄,未见明显肠梗阻征象。
病变部位:1例食管病变位于食管下段(图1),1例小肠病变位于第3组小肠(空肠)内,3例结肠病变位于回盲部,其中1例累及末段回肠。数量:1例食管病变1个溃疡,1例小肠病变3个溃疡,3例结肠病变合计4个溃疡。大小:龛影直径0.5~8cm,<1cm者4个,1~2cm者2个,>2cm者2个。形态:龛影为类圆形、椭圆形、纵形和不规则形,其中5个龛影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个龛影为纵形,2个龛影为不规则形,龛影境界清楚,其中3个龛影周围可见透明晕,2个龛影周围见大范围的充盈缺损,1个龛影周围见典型黏膜纠集。食管及小肠病变较局限,结肠病变范围较广,本组1例患者病变累及范围达20cm以上,与结肠恶性肿瘤表现相似(图2)。
3 讨 论
白塞氏病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血管炎,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据报道,神经系统受累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为5%~15%[2,3]。8.4%~26%的病例肠道受累。此外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单关节炎。本组有1例。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6/100000,而在地中海以东和东亚国家的发病率为10/100000,以20~30岁的青年男性多见。本组男∶女为3∶2,平均年龄约36岁。现行的诊断标准包括疱疹样或口疮样口腔溃疡,伴有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痤疮样结节,复发性生殖器溃疡或者一项病理反应性试验阳性(针刺皮肤后24~48h出现无菌性脓疱)。白塞氏病的肠道炎大多数累及终末回肠、盲肠和升结肠。全消化道受累的情况也有可能。本组病例中,受累系统或器官均在2个以上。口腔受累5例,食管受累1例,空肠受累1例,回肠受累3例,结肠受累4例。除消化系统受累外,累及生殖器4例,累及关节1例。
受损器官主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是中等及小血管的非特异性炎症,血管的炎症可致血管壁增厚、血管狭窄、闭塞,继而出现供血组织的坏死,溃疡形成。如果是小血管受累,往往形成小溃疡,如果是较大的血管受累,往往出现巨大溃疡,由于受累血管较多,往往是多发溃疡同时出现。本组1例小肠白塞氏病为多发。胃肠型白塞氏病很少出现炎性肉芽肿,这与Crohn病有显著的差别。白塞氏病常见穿透性溃疡,无数小溃疡、瘘管和炎性息肉[1]。本组1例患者病变累及范围达20 cm以上,与结肠恶性肿瘤表现相似。诊断时需结合患者年龄较轻,病变范围较广,同时患者有眼部病变,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等加以考虑。大部分胃肠型白塞氏病在消化道造影发现病变以后需作内窥镜检查。
X线表现与非特异性溃疡相同,双对比造影或压迫像可见0.5~2.0 cm大小之圆形、椭圆形深陷溃疡,活动期其周围有黏膜水肿性隆起,慢性期可见黏膜皱襞集中,愈合期可见限局性肠管狭窄、变形。溃疡可多发,并可发生穿孔。本组病例中其中5个龛影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个龛影为纵形,2个龛影为不规则形,龛影境界清楚,其中3个龛影周围可见透明晕,2个龛影周围见大范围的充盈缺损,1个龛影周围见典型黏膜纠集,与文献报道相符合。白塞氏病累及结肠常形成大而浅溃疡,累及范围较广。在CT或B超上可见到肠壁的炎性增厚和肠腔狭窄,可作为X线检查的补充。
白塞氏病的诊断依赖临床、各种辅助检查、病理等综合诊断,临床以口腔阿弗他溃疡、外阴部溃疡及巩膜炎为3大症状,如果消化道形成阿弗他样溃疡,多发,临床有原因不明反复发作的口腔或生殖器溃疡者,应考虑白塞氏病的可能,应进行反复多次内镜活检,病理检查有小血管炎为相当特征性改变[1]。
【参考文献】
[1] 王爱英,王宝林,吴 颖. 食道Behcet病的X线表现[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16(1):7-8.
[2] 张学慧,谢 晟,肖江喜. 神经Behcet病一例[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8.
[3] Saltik S, Saip S, Kocer N, et al. MRI findings in pediatric neuro-Behcet’s disease[J]. Neuropediatrics, 2004, 35: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