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合谷足三里穴位埋线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17  浏览次数:398次

   作者:杨玲 申兵 曹家月 作者单位:561200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医院  710054陕西西安解放军第451医院

  【关键词】消化不良穴位埋线

  【摘要】 目的 观察合谷、足三里穴位埋线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5例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5例,分别在两侧合谷及足三里穴行埋线治疗,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60例,根据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特点,常规选用胃复安、吗丁啉或普瑞博思等胃肠道动力药物口服治疗,10天为一疗程。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合谷、足三里穴位埋线能有效治疗消化不良,并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纳差、胃脘胀满、嗳气、大便先硬后溏等消化不良症状。临床治疗中可供选用的药物种类很多,虽然效果较好,但边远山区的患者很难负担得起较昂贵的药费,且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症状往往反复。为此,2002年3月开始,我们尝试采用合谷、足三里穴位埋线法治疗消化不良,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3月~2004年3月消化不良患者125例,男83例,女4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病程1个月~15年。临床症状:全部患者均有纳差、胃脘胀满、嗳气、大便先硬后溏等消化不良症状。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取穴:双侧合谷、足三里。患者取坐位,选准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将剪好的2cm长的1-0羊肠线装入12号腰椎穿刺针内,迅速刺入穴位皮下,再将针缓慢刺入适当深度(合谷约l~1.5寸,足三里约1.5寸),得气后边退针过推针芯,将肠线留入穴内即可,出针后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0天1次,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根据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特点,常规选用口服胃复安、吗丁啉或普瑞博思等胃肠道动力药物治疗,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腹胀及嗳气,饮食及大便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腹胀及嗳气明显好转,大便趋于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略)

  注:经Ridit分析,P<0.01

  3  讨论

  合谷为手阳明经腧穴,又是本经原穴,它不仅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和调整全身等功能,而且对肠胃功能有显著的调整作用,本穴能使胃的蠕动减弱、缓解痉挛,对幽门痉挛者有松弛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是人身四大总穴之一,本穴能调理肠胃功能、理气消胀、化滞除满、降浊通便、理肠止泻、调整胃的蠕动,使蠕动弱者加强,蠕动亢进者弛缓。现代研究还证实,足三里可促进唾液淀粉酶的分泌,调节体内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 [1] 。按“同气相求”、“合气内腑”,手足阳明经相通的理论,合谷穴以升散为主,足三里重以下行,以降浊为主。两穴合用,一升―降,对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颇佳。羊肠线植入合谷、足三里穴位后多有类似针刺时沉胀的感觉,此感依患者个体差异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未见有其他不良反应。羊肠线作为异性蛋白,在穴内逐渐软化、分解、吸收的过程,犹如针在穴内进行持久的刺激,以达到通过延长刺激时间而增强刺激量和维持有效针感的目的,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临床实践证明,合谷足三里穴位埋线法,可有效地治疗消化不良症,操作方便,费用低廉,可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易于被山区广大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及应用。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穴位埋线前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告知埋线过程中前臂、小腿及足背有酸、胀、麻的感觉,属于正常现象,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配合护士操作。

  4.2  穴位准确 埋线前应先准确定位,消毒皮肤后快速垂直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缓推进,探得酸胀感应后,即可将肠线缓缓推入,埋线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能推注得太快,并了解患者是否有酸胀麻的感觉。

  4.3  无菌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观念,以防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学武.针灸推拿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4,29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