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组药物治疗细菌性急性胃肠炎168例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1-04-18 浏览次数:358次
作者:林明江 郑光亮
作者单位:361012福建省厦门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医管科(原工作单位:解放军32404部队厦门莲花医院)
361002福建省厦门鼓浪屿陆军疗养院医院
【关键词】 细菌
【摘要】 目的 探讨同组药物对治疗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确切疗效,提高临床的治愈率。 方法 对168例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患者,均用此组药物治疗。 结果 168例中1天治愈96例,2天治愈43例,3~6天治愈21例,>7天治愈8例。 结论 同组药物对治疗细菌性急性胃肠炎作用快,疗效好,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 同组药物 细菌性急性胃肠炎
细菌性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散发的为细菌性胃肠炎,集体发病为食物中毒,两者的发病原理、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笔者1991~2001年对168例细菌性胃肠患者用5%葡萄糖盐水(GNS)、硫酸庆大霉素、氢溴酸山莨菪碱、盐酸吡哆醇静脉补给治疗,作用快,疗效好。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男98例,占58.33%;女70例,占41.67%。年龄最小2岁,最大76岁,2~15岁36例,占21.43%,45~76岁43例,占25.60%,16~45岁发病最多为89例,占52.98%。
1.2 发病情况 散在发病95例,占56.55%;集体发病一起29例,占17.26%;家庭群体发病12起44例,占26.19%。
1.3 发病诱因 食用未热透的剩饭菜、不洁食品或未煮透食物,其中食用未煮透海产品患者居多有113例,约占发病总数的67.26%。
1.4 送检报告 沙门菌感染106例,占63.10%;葡萄球菌感染51例,占30.36%;未检出细菌类11例,占6.55%。水样便无脓球出现75例,占44.64%;出现脓球(±~+)50例,占29.76%;脓血便(++~++++)43例,占25.60%。
1.5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呕吐、水样便与脓血便;呕吐腹泻每日3~10余次不等,多数患者呈低热,个别出现高热症状。
1.6 治疗方法 用同种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5%GNS500ml+庆大霉素240mg+氢溴酸山莨菪碱10mg+盐酸吡哆醇100mg)。病情严重者(腹泻>6次/d)同时给予禁食,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腹泻轻者(2~3次/d)可适量给予半流或全流及口服补液。
1.7 疗程评估 1天治愈96例,占57.14%;2天治愈43例,占25.60%;3~6天治愈21例,占12.50%;8例>1周治愈,占4.76%。
2 讨论
2.1 药物功能 葡萄糖盐水有直接补充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氢溴酸山莨菪碱有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作用,对胃肠痉挛、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腹痛能起到极好的扩张微血管解痉作用;盐酸吡哆辛有抑制呕吐中枢作用;硫酸庆大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需氧杆菌,包括肠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沙霉菌、沙门菌等)和绿脓杆菌,对金葡萄球菌亦有效,三药配伍具有解痉、止呕、消炎作用。
2.2 用药途径(比较) 静脉给药。口服抗生素的不利因素:细菌侵害引起肠壁不同程度的发炎,抗生素对胃肠刺激大,易致胃肠功能不全,腹泻、呕吐症状必将进一步加重。2.3 注意事项 要严格控制硫酸庆大霉素的使用剂量,成人量1日≤320mg,分2次输入;小儿一定要按1日10~15mg/kg,分2~3次给药;对有肾功能及听神经障碍患者要慎用;对氢溴酸山莨菪碱引起的口干、面红、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可肌注新斯的明或氢溴酸加兰他敏以解除症状;治疗中除补足液体外还必须注重补充各种电解质和维生素;年老体弱者可给予增补能量合剂或营养液;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应立即更换液体、使用盐酸异丙嗪、醋酸地塞米松等纠正过敏现象,同时及时查明致敏原因。对呕吐、腹泻症状轻,胃肠功能紊乱者,给予清淡的半流或全流饮食。发病期间有必要提示绝对禁用乳制品及高脂肪、蛋类食品。
2.4 年龄与身体素质的差异 8例治疗>7天患者,年龄5岁以下2例,60岁以上6例。
2.5 该治疗方法优点 作用快、疗效好,尤其对医疗条件差、缺乏现代化检验设备的基层(农村)医院来说,无疑是一个“法宝”,值得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