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评价
发表时间:2010-09-27 浏览次数:444次
作者:赵华, 夏红卫
[关键词] 食管癌;复合染色;诊断
十堰地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常规内镜检查发现时一般已是中晚期,食管癌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我院消化内科在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开展内镜下复合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以探讨其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175例患者中我院内镜室121例,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54例,其中男132例,女43例,平均年龄47岁。所有染色者必须常规内镜检查,对食管粘膜有斑片状充血、颗粒样改变、粘膜稍下陷或隆起糜烂灶,或出现斑块、小结节、粘膜有接触性出血者进行染色,而内镜下已有明确的中晚期食管癌、食管溃疡均不在染色范围内。
1.2 方法在常规内镜检查后,经活检孔插入带喷头的塑料导管,先注入除泡沫的水溶液反复冲洗食管粘膜并吸净,然后将胃镜退至20 cm处,从导管注入2%甲苯胺蓝水溶液10~15 ml,要求染料从食管全周壁流下。2~3 min后注入蒸馏水反复冲洗并吸净染料。再用3%卢戈碘液染色,5 min后将病变处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吸净染料再观察。对甲苯胺蓝染色区和卢戈碘不染色区进行活检病理检查。
2 结果
175例患者内镜下复合染色后病理检查,确认食管癌27例(27/175),阳性率 15.4%, 其中早期(0)15例, 早期(Ⅰ)7例,中期(Ⅱ)5例;不典型增生46例(轻度29例,中度11例,重度6例),阳性率26.3%;Barrett食管31例(31/175),阳性率17.7%; 溃疡23例(23/175),阳性率13.1%;单纯增生伴炎症48例(48/175),阳性率27.4%。
3 讨论
内镜下染色检查用于诊断食管癌变,对发现食管早期癌、浅表癌、癌前病变有很重要价值,与常规内镜检查相比有显著的优越性[1]。单一色素法有其局限性,由于染色剂浓度不一,喷洒方法不当,个体差异等因素,可出现病变处染色深浅,定位不准确或病变遗漏等,双重复染可弥补其不足。甲苯胺蓝是细胞核染色,由于癌细胞内DNA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的含量,所以甲苯胺蓝染色后癌上皮与正常鳞状上皮的界限十分清楚。卢戈碘液是一种以碘为基础的可吸收染剂,对非角化的鳞状上皮细胞内糖原有亲和力,而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少甚至消失,故对碘溶液反应不着色或淡染色,两者相比,反差很大,可以指导活检的准确性,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还可明确癌变的浸润范围,指导手术切除的范围。如甲苯胺蓝能使食管癌着蓝色,正常食管粘膜不着色,而卢戈碘液则使正常食管粘膜着棕褐色,而癌性呈不染区,故内镜下双重复合色素法时,蓝色为恶性肿瘤,棕褐色区为正常食管粘膜,两种颜色之间为浸润区。这对手术的切除有极佳的指导作用[2]。本研究通过内镜下复合染色法,对可疑病变进行了复染后的粘膜活检,175例可疑患者共发现27例癌灶,其中15例粘膜内癌,5例浸及肌层,无一例有淋巴结转移。粘膜不典型增生46例,Barrett食管31例,提示内镜下复合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染色检查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图像不清楚,视野处理不好。对粘膜表面微小病变仍有遗漏现象。我们体会在对粘膜染色时应注意:①染色前先用清水或消泡剂去除食管粘膜表面的气泡、粘液、食物残渣等,有利于显示粘膜表面的微细异常病变;②染色剂要有充分的接触时间;③冲洗染色剂一定要彻底;④粘膜活检应从贲门口由远及近取材,因出血可掩盖病变,活检咬取组织要准确,应取4块以上的组织送检。总之,内镜下复合染色对早期食管病变诊断难度小、费用低,能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值得普及推广。特别是食管癌高发区,对可疑病例,应做常规检查。
[参 考 文 献]
[1] 邓登豪,朱海杭,罗金燕,等.内镜下Toluidinc Blue和Lngol's solution双重染色在食管早期癌和浅表癌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内镜杂志,2001,7(2):21-22.
[2] 王 虹,刘 宾,龚宝丽,等.色素内镜在食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7,19(4):297-300.
(1郧西县人民医院内Ⅱ科,湖北 郧西 442600; 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十堰 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