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谷氨酰胺联合思密达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0-09-27 浏览次数:400次
作者:许东强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谷氨酰胺;思密达;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之一。 IBS病人约占消化门诊病人的1/4~1/3[1]。临床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等症状,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肠道及相关脏器的器质性病变。目前诊断多采用罗马Ⅱ标准,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而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尽管目前对IBS的治疗研究较多,但尚无特效方法。我科近年来对复方谷氨酰胺联合思密达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以单用思密达作为对照,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9月-2005年9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IBS患者,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8例,男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5.4±9.2岁,病程3.2±1.8年;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1±8.7岁, 病程2.9±1.7年。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罗马Ⅱ标准[2]:在近12月内腹部不适或腹痛至少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出现,并有以下3项中的两项特征:①排便后缓解;②发作伴有排便次数改变;③发作伴有粪便性状改变。所有病例均予以肠镜或钡剂灌肠、B超检查排除大肠、肝胆脾胰、肾脏器质性疾病,行粪常规及粪培养等检查排除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腹泻,并排除以下情况:严重心、肺、内分泌、全身性神经肌肉病变;有胃肠、胆囊手术史;肿瘤。
1.3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一般性治疗,包括: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在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复方谷氨酰胺(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粒,3 次/d; 思密达粉(天津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3 g,3 次/d。对照组思密达粉3 g,3 次/d,疗程28 d。治疗期间禁用抗生素及其他影响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药物。
1.4 疗效评价显效:大便成形,1~2 次/d,内无粘液,腹痛和/或腹部不适、腹胀症状消失;有效:稀便次数减少≥2 次/d,大便内粘液明显减少,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好转;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症状反而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两组间平均年龄、病程等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见表1。表1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7.9%)明显高于对照组(39.3%),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副反应。
3 讨论
IBS是人群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发病率在欧美人群约为10%~20%,我国北京、广州分别为7.26%[3]和5.6%[4]。 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炎症免疫、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胃肠动力学异常等有关[5]。因此,目前治疗上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腹泻型IBS是IBS的主要亚型,对于该型的治疗就显得较为重要。思密达是从天然蒙脱石中提取的具有双八面体层纹结构的微粒。它有加强修复消化道粘膜屏障、固定和清除各种病原体和毒素等多方面作用。在治疗腹泻型IBS中有较好的疗效[6]。复方谷氨酰胺胶囊主要成分为谷氨酰胺、白术、茯苓、甘草等。 谷氨酰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具有特殊作用的氨基酸,它是肠粘膜的主要能源物质及嘌呤和蛋白质合成的氮源供体,有助于肠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它能促进胃肠激素分泌,有利于胃肠粘膜的生长和修复;增加肠粘膜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 S-IgA能有效地阻止细菌在肠粘膜的吸附、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抗肠粘膜萎缩及增加肠粘膜屏障防御功能。腹泻型IBS属中医“泄泻”范畴,其病机是“脾气虚弱”, 白术、茯苓、甘草联用有健脾补气之功效[7]。另外,甘草含甘草甜素、纤维素等成分,具有较强解毒作用,同时还有类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并有解痉作用。复方谷氨酰胺与思密达联合使用,可通过作用于肠道细胞内、外两条途径以达到增强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运动失调、降低肠道过度敏感等作用,同时还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治疗腹泻型IBS,既能从局部增强肠道细胞功能,又能从整体上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发现联合用药虽然在总有效率上并没有显著优于单用思密达,但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思密达,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总之,在目前针对腹泻型IBS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 联合使用复方谷氨酰胺与思密达可起到增强疗效、缓解症状的作用,可以作为治疗腹泻型IBS 的一种选择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7):391-392.
[2] Thompson WG, Longstreth GF, Drossman DA,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J].Gut,1999,45(suppl 2):43-47.
[3]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29.
[4] 尉秀清,陈 湖,王锦辉,等.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8):517-520.
[5] 张海燕,李延青.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04,20(12):1 145-1 147.
[6] 姚光弼.思密达临床应用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4):226-228.
[7] 郑守曾主编.中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2
(襄樊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湖北 襄樊 4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