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评价

发表时间:2010-09-13  浏览次数:471次

  作者:陈珺, 卢光新, 王 斌, 胡素芳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息肉

  消化道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存在潜在的癌变可能,一经发现即应切除[1]。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多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但对基底较宽或扁平息肉目前常用的内镜下圈套切除难以成功,激光、电凝等又不易掌握切除深度。20世纪90年代氩离子凝固器开始用于胃肠道介入治疗。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3月开展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2例患者,男 45 例,女37例。年龄23~68岁,平均49.3岁。其中结肠息肉32例,共125枚,2例患者10枚以上,最多1例24枚;食管贲门息肉9例,共15枚;胃息肉16例,共27枚;十二指肠球部息肉25例,共26枚。广基、平基息肉直径在0.2~2.5 cm之间,带蒂息肉直径在1.0~2.0 cm之间。术前或术中均进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或经超声内镜明确诊断,5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6例为腺瘤性息肉。

  1.2 使用器械

  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 300氩离子发生器,高频电流发生器为Endo cut ICC 200。APC装置由高频电能发生器、氩气源及探头、1根远端陶瓷管口内装有钨丝电极的可屈式纤维Teflon管组成。胃肠道用APC探头,直径2.3 mm,长2.2 m,此管可以通过内镜的钳道。氩气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高频电能,继而能量被传至组织而产生凝固效应。内镜为Olympus系列电子胃镜及电子肠镜。

  1.3 操作方法

  1.3.1 术前准备:⑴患者准备:了解病史,注意有无治疗禁忌症。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心电图。按胃肠镜常规检查准备胃肠道。⑵器械准备:连接电源,检查各种连接线路,打开注满氩气的钢瓶阀门,设定氩气的流量为2 L/min,功率设定根据病变部位有所改变:食管、胃部息肉设定为60 W;十二指肠、右半结肠设置为50 W,左半结肠设置为60 W。使用前调试氩气刀效果,将湿肥皂置于电热板上,导管前端接触湿肥皂,踩蓝色脚踏板开关(电凝板开关),每次1~3 s,见蓝红色火光,同时出现少量无味烟雾。

  1.3.2 操作过程:电子内镜直达病变部位,在内镜直视下,观察病灶,选择合适的角度,充分换气后,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导管,导管伸出内镜头端至少2~3 mm,在病灶上方3~5 mm,每次1~3 s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治疗次数视病情大小、质地情况而定,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至出现黝黑样变。术中应抽吸胃肠道内烟雾,以免影响视野和引起胃肠胀气。

  1.3.3 术后处理:术后仔细观察病灶是否处理干净,局部粘膜肿胀情况,有无粘膜下气肿、渗血及其它异常情况,抽尽气体后退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卧床休息24 h,禁食1~2餐,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上消化道息肉术后可应用粘膜保护剂或抑酸药。如治疗创面大或治疗点多,术后需卧床休息48~72 h,禁食1~2 d,给予补液治疗。结肠直肠息肉1周内保持大便通畅,忌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及术后常规给予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1周内禁止剧烈活动,控制饮食量,防止便秘增加腹压,使焦痂过早脱落出血。对所有患者6~12个月复查内镜并进行临床随访。

  2 结果

  2.1 APC治疗效果

  82例患者均使用APC治疗,均达临床治愈。2例20枚以上结肠多发息肉患者均分次成功切除,每次最多切除10枚,1例半年后复查有息肉再发。1例贲门息肉半年复查再发。16例胃息肉患者半年后可见白色瘢痕。25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治疗后无一例穿孔,出血,半年后复查无复发。

  2.2 并发症

  术后32例患者诉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多可耐受无需处理,数小时至1 d后症状消失。仅有2例结肠息肉患者出现无症状的局部粘膜下气泡,1周后复查无其它并发症。全部病例未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

  3 讨论

  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新型可控制的非接触性电凝技术。氩离子凝固器的工作原理为高频输出电极使流经电极末端2~10 mm的氩气离子化,将能量导向靶组织表面,产生高温凝固起到止血和治疗效果。APC装置就是利用此原理产生效应,其具有非接触性、轴向传导、侧向传导、自动导向和对深部组织损害较小等特点。氩离子凝固器的深度与设置功率大小、氩气的流量、作用的时间以及探头与靶组织的距离有关。内镜下氩离子凝固器最大的优点是凝固深度的自限性,APC穿透深度仅0.5~3 mm,一般不超过3 mm,正常操作不会出现消化道穿孔,同时操作时无需接触组织,不产生粘连,无炭化,有利于组织修复。

  本组82例患者均达临床治愈,不同形态的息肉应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胃肠广基扁平息肉直径<1.0 cm,经内镜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器伸出内镜头端,直至病灶上方3~5 mm处,以每次1~3 s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对于细蒂息肉,息肉直径<2.0 cm,蒂直径<1.0 cm的息肉,则以Endo cut ICC 200圈套器切除;对于粗蒂大息肉直径>2.0 cm,蒂直径>1.0 cm息肉,圈套器不便套入蒂部,先用氩离子凝固器凝固缩小病灶后再治疗;对于分叶状息肉,不易分辨蒂部时亦先用氩离子凝固器凝固,暴露息肉蒂部后再治疗。对于直径>2.0 cm的宽基息肉,在圈套切除前于基底部分点注射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使息肉托起,头端大的如果一次不能切除,可分次切除。本组病例未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仅有2例结肠息肉患者出现无症状的局部黏膜下气泡,是由于结肠蠕动过快,治疗时探头直接接触靶组织表面所致。该并发症无需特殊处理,3~5 d多能自行吸收。

  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治疗广基、扁平息肉简单、有效。尤其对多发广基、扁平息肉、大息肉和粗蒂息肉,高频电切联合APC治疗,可根除病灶,有效止血,降低复发率,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于皆平,黄杰安.胃肠道息肉及息肉病诊治的有关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2):67-7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