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断中介入超声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23 浏览次数:482次
作者:张烨,张豫才,张铁 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断中介入超声的应用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局部的囊性扩张,属先天性发育畸形,由于认识不足,常难以及时确诊。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对囊肿诊断敏感性高,超声引导下穿刺造影能迅速明确诊断,可避免延误诊断。现将介入超声在3例最后经手术证实的胆总管囊肿病例中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16岁,因黄疸伴右上腹痛20天入院。B超显示右上腹部37 cm×35 cm无回声区。经B超引导下细针(20G)穿刺,抽出深褐色黏稠液体10 ml,注入造影剂后见其随体位变化向上逆流可显示左右肝管,向下进入十二指肠,抽出的液体检验淀粉酶16400 u/L,胆红素强阳性。确诊为先天性肝外胆管扩张。
例2,男,48岁。发热伴中上腹痛2周入院。临床疑诊急性胰腺炎。B超显示胰头部48 cm×48 cm无回声区,考虑胰腺假囊肿。腹部CT见胰头部圆形低密度区,胆管未见扩张,诊断胰头部囊肿。再次B超检查见肝外胆管扩张,因此扩张的胆管延伸到胰头部且与囊肿相通,故考虑先天性肝外胆管扩张。经B超引导下细针(22G)穿刺,当接近囊肿时阻力较大,换用20G针穿刺并加力进入囊肿内,抽出黑褐色黏稠液体20 ml,注入造影剂后见其随体位变化向上逆流可显示左右肝管,向下进入十二指肠,抽出的液体检验淀粉酶20300 u/L,胆红素强阳性。确诊为先天性肝外胆管扩张。
例3,女,23岁。因突发右上腹疼痛就诊,无恶心、呕吐,皮肤无黄染,无发热、寒战。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无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墨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CT表现:胆总管中、下段呈囊状扩张,边缘清晰;大小:最大横径63 cm。长81 cm。CT值3~8 HU。囊腔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点状密度增高影。胰头、胰尾增大明显,边缘不光整。CT诊断: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多发结石及胰腺水肿。B超检查见胆总管上段内径03 cm,中段呈囊状扩张,范围53 cm×30 cm,下段内径04 cm。于囊内可探及多数点状强回声,后伴声影。B超引导下穿刺囊肿注入造影剂,造影剂充盈囊腔后向上反流至左右肝管,向下流入十二指肠,明确了诊断。手术证实:胆总管囊状扩张,囊肿壁很薄、明显充血、水肿;囊肿内充满滞留胆汁及多枚大小不等的结石。
2 讨论
本病先天性的病因尚不清楚,胆总管囊肿系在先天性胆总管壁发育不全基础上,长期受管内压力作用而导致胆总管异常扩张所致。60%于10岁以前儿童及青壮年女性发病。按囊肿的部位和范围,通常分为4型:Ⅰ型(普通型):此型最多见,占80%以上。胆总管可呈囊状、梭形扩张或节段性扩张;Ⅱ型(憩室型):比较少见,从十二指肠球部上缘至胆囊管下端,胆总管壁的一侧出现憩室样囊肿;Ⅲ型:十二指肠内胆总管局限性膨出,是极少见的一型;Ⅳa型:为多发肝内和肝外囊性扩张;Ⅳb型为肝外的多发囊性扩张[1,2]。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痛、右上腹部包块和黄疸,称为胆总管囊肿三联征。由于临床诊断多有困难,故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造影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同时对穿刺时吸取的液体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和相关生化检查,对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此外,超声引导下的穿刺造影还具有安全、经济、简便的特点,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57-479.
2 刘伟萍.胆总管囊肿并巨大结石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79-80.
3 陆星华,钱家鸣.消化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