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水杨酸制剂对老年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8和IL-10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7-27 浏览次数:484次
作者:王丹 郭晓林 谭岩 刘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 目的 观察5-氨基水杨酸制剂(艾迪莎)治疗老年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2例老年UC病人随机分为艾迪莎试验组(A组)32例和柳氮磺吡啶(SASP)对照组(B组)30例,疗程均为4 w。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肠镜检查情况进行比较。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健康志愿者(C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B组83.33%(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明显低于B组26.67%(P<0.05)。A组和B组治疗前IL-8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治疗后IL-8的水平与C组无显著差异,而B组仍高与C组。A、B两组患者治疗前IL-10水平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应用药物干预后与C组比较,A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艾迪莎治疗老年轻、中度急性发作性UC安全、有效,可能是通过下调IL-8,上调IL-10发挥其治疗作用。
【关键词】 艾迪莎;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是免疫、感染、环境、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细胞因子(cytokine,CK)网络紊乱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2〕。5-氨基水杨酸(5-ASA)类药物是治疗处于活动期UC的主要方法,多项研究证明5-ASA(艾迪莎)是其中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3〕。但对老年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有限,且其治疗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观察艾迪莎对老年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1月~2006年7月收集病例共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60岁,平均年龄(65.34±5.21)岁。入选前1 w内均行结肠镜检查,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4〕,轻、中程度符合Edwards和Fruelove综合分类标准。排除心、肝、肺、肾、内分泌疾病,造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病人。随机分为艾迪莎试验组(A组)和柳氮磺吡啶(SASP)对照组(B组)。A组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16±5.29)岁;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7±5.08)岁。同时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30位健康自愿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正常组(C组)。3组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和给药方案 A组给予艾迪莎(法国益普生制药厂)1 g/次,口服,4次/d;B组给予SASP(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1 g/次,口服,4次/d。均餐后服用,疗程4 w。两组治疗后4 w复查肠镜。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轻度炎症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症状好转,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内镜等检查均无改善。
1.4 不良反应指标及评估 用药后每次就诊或随访时观察和记录病人的不适表现,并询问其发生时间、严重度、频度、持续时间、采用措施与结局。记录试验中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的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分为: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及无法判定5个等级。前两者结论为不良反应,需纳入不良反应病例中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5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C组留取血样5 ml,A、B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各空腹抽静脉血5 ml,迅速分离血清,置-20℃保存待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检测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IL-8和IL-10检测试剂盒由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药物疗效分析 综合判断A、B两组治疗4w后临床总疗效,A组总有效率为93.75%,B组为83.3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81.25%和56.67%,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药物安全性 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共9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A组1例,发生率为3.13%,症状为恶心、嗜睡。B组8例,发生率为26.67%,主要症状为恶心、腹痛、头痛、乏力。均未进行任何处置,也未影响试验用药,在试验过程中或试验结束后1 w内症状体征均自行消失。实验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
2.3 各组病例IL-8、IL-10检验结果 见表2。治疗前A、B两组血清IL-8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治疗后A、B两组血清IL-8水平均明显下降,A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仍高于C组(P<0.05)。A、B两组治疗前血清IL-10水平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组治疗后显著高于C组,但B组治疗后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临床总疗效的比较(略)
与B组比较:1)P<0.05,2)P<0.01
表2 各组患者IL-8,IL-10检测结果(略)
与C组比较:1)P>0.05,2)P<0.05
3 讨论
3.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UC的发病人数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5〕。然而,治疗的进展却缓慢且缺乏特异性。尤其是老年UC病人,因症状反复发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UC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故老年UC患者更应受到重视。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已是当今UC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目前临床上治疗UC仍以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为主〔6〕,这些药物均存在长期应用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氨基水杨酸盐是治疗处于活动期UC的主要药物,目前认为5-ASA是主要活性成分,为了增强该类药物的效力,降低其毒性,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有效的前体药物。艾迪莎是5-ASA的缓释剂型,在结肠中浓度高,广泛分布于肠腔,更好的发挥局部治疗作用,而且因其不含磺胺吡啶(SP),与SASP相比,减少了SP的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不振、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7〕,使其具有更加良好的药物耐受性。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症状重且需长期用药,故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是治疗有效的前提。本研究显示艾迪莎和SASP均能有效的治疗老年轻、中度UC,但前者的临床疗效和病人的耐受性明显优于SASP,且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
3.2 细胞因子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认为致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是UC产生肠道非特异性炎症的关键环节。我们推测5-ASA制剂的治疗作用与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在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IL-8、IL-10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因此我们选择此两种细胞因子作为检测的指标。
IL-8是致炎因子之一,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活化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产生,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为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活性和吞噬作用。其生物学活性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其在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外源性因子脂多糖(LPS)的刺激下产生,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直接的介导作用。有研究证实,无论是血清中还是组织中,UC患者IL-8的含量均明显升高,而且血清浓度随病情缓解呈下降趋势〔8,9〕,说明IL-8直接参与了UC的病理过程,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显示两组UC患者血清IL-8水平均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IL-8参与UC的发病,而且试验组治疗后IL-8含量明显下降,可能是该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之一。即可能是5-ASA抑制了NF-κB的活性〔10〕,从而使TNF-α产生和释放减少,同时减少了IL-8的分泌,起到治疗UC的作用。
IL-10是一种具有多重功效的炎症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由Th2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产生。其主要的生物学活性是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促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IL-1α、IL-1β、IL-6、IL-8、TNF-α等的释放,可能有促进肠黏膜炎症消散的作用。Rennick等〔11〕在研究中发现,IL-10基因敲除小鼠能导致实验性结肠炎,说明IL-10在维持正常肠道黏膜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认为UC患者肠黏膜内IL-10并不是绝对不足,而是相对于炎症因子不足。不同的试验研究中UC患者血清IL-10含量、肠黏膜IL-10表达存在差异,结果不一。所以,IL-10的具体生物学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显示UC病人治疗前血清IL-10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分析可能与检测的方法及层次不同有关,也不排除其他因素干扰或样本量少的影响。但是在应用药物治疗后,A组治疗后血清IL-10明显升高;B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表明该药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发挥治疗作用的。但是,5-ASA制剂治疗老年UC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Bartnik W.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olish contribution〔J〕.J Physiol Pharmacol,2003;54(Suppl 3):205-10.
2 Fuss IJ.Cytokine network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Curr Drug Targets Inflamm Allergy,2003 Jun;2(2):101-12.
3 Moss AC,Peppercorn MA.The risks and the benefits of mesalazine as a treatment for ulcerative colitis〔J〕.Expert Opin Drug Saf,2007;6(2):99-107.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9.
5 夏 冰,周 燕,杨桂芳,等.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预后的随访〔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05-8.
6 Jani N,Regueiro MD.Medical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2;31(1):147-66.
7 Schroeder KW.Role of mesalazine in acute and long-term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ts complications〔J〕.Scand J Gastroenterol Suppl,2002;(236):42-7.
8 陈 垦,梁 坚,周 宇,等.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清TNF-α、IL-8和sIL-2R含量测定〔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18(2):112-23.
9 Katsuta T,Lim C,Shimoda K,et al.Interleukin-8 and SDF1-alpha mRNA expression in colonic biopsies from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Am J Gastroenterol,2000;95(11):3157-64.
10 甘华田,欧阳钦,贾道全,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核因子-κB活化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4):252-5.
11 Rennick DM,Fort MM.Lessons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imal models.XII.IL-10-deficient (IL-10-/-) mice an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0,278(6):G 8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