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7-13  浏览次数:694次

作者:郭力红    作者单位:050031 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观察部分慢性乙肝患者面色晦暗,考虑与内分泌系统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失调有关,本文总结我科自2005年部分慢性乙肝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肝纤四项指标相关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2月~2008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46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按其面色分为两组,面色晦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6~66岁,平均46.3±12.5岁;面色正常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2~64岁,平均42.2±13.6岁,两组年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项目及试验方法  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Ⅲ型胶原(CⅢ)、层粘连蛋白(LN)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肝纤四项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均按说明严格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肝纤四项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两组间患者HA、PcⅢ、CⅢ、LN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CTH基本正常,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有病理证实,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生率为59.36%,肝纤维化的25%~40%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当前肝活检组织学仍是肝纤维化评分的“金标准”,但因同一肝脏的穿刺标本间差异大,肝活检的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较全面、准确判断纤维化程度。另由于肝活检系有创性检查,患者接受程度差而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开展,因此,肝纤维化判定的血清学指标正受到重视。试验研究证实,HA、PcⅢ、CⅢ、LN 4项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分别从不同机制、不同侧面反映肝病、肝纤维化的变化,可作为肝病,尤其是肝纤维化可靠的血清学指标,具有动态变化观察的特点,可动态观察慢性肝炎的病情变化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2,3]。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之间的调节机制所控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任何部位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不论其病因及病变性质,都会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致使一种或数种激素的分泌过多或缺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是由垂体前叶细胞分泌的39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ACTH的生理作用为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合成和分泌皮质类固醇,ACTH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肾上腺皮质严重破坏,主要症状是皮肤和黏膜以及瘢痕处的黑色素沉着增加,这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促进垂体ACTH分泌增加,而ACTH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上有相当一部分与a或b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氨基酸顺序相同,故有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活性,促进黑色素细胞制造黑色素[4]。近年来有学说认为乙肝病毒为泛嗜病毒,对多脏器造成损害,对慢性乙肝患者面色晦暗症状与ACTH相关性观察,以寻找乙肝病毒对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证据,以证明乙肝病毒的泛嗜性。因样本量较少及局限性,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此项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病杂志,2000,8(6):324-329.

2 王吉耀.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14.

3 权启镇.新肝脏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5-110.

4 武忠弼.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5-41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