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18  浏览次数:662次

  作者:朱晓援 丛川 张洁 林怡 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市中医医院

  关键字: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本院自2005年2月~2006年8月对125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更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入选病例:临床具有各种不同程度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腹泻等不良症状3个月以上患者共125例,其中消化性溃疡19例、慢性胃炎28例、胆囊炎胆石症31例、慢性胰腺炎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2)分组情况: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58例,香砂六君子汤 + 米曲菌胰酶片治疗,其中男21例,女37例,男女比例21/37;年龄23~72岁(平均47.5±10.1岁);病程3个月~15年;B组67例,单独口服米曲菌胰酶片治疗,其中男25例,女42例,男女比例25/42; 年龄18~75岁(平均46.5±8.9 岁);病程3个月~1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停用胃肠动力药物及其他助消化制剂≥3d。(2)两组患者同时口服米曲菌胰酶片,每次2片,3次/d,餐时服用。 A组加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根据辨证加减,脾胃虚弱加黄芪、大枣;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元胡、枳壳;外感时邪加连翘、苏梗;饮食不节加山楂、神曲、莱菔子。2周为1个疗程。

  1.3 症状与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症状持续或经常存在、有时存在、偶尔存在和无症状,分为重(3分),中(2分),轻(1分)无(0分)4级;症状消失或评分下降≥2分为显效,下降1分为有效,其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入选病例各症状治疗前后的差异和A、B两组的疗效比较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症状比较

  A、B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A、B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比较,各项症状改善明显,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组内比较情况(略)

  2.2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两组病例2周后疗效比较:A组的腹痛、恶心、嗳气、腹泻等四项症状疗效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各种症状疗效的组间比较情况(略)

  3 讨论

  目前证实胃肠动力障碍不但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同样也存在于各种器质性消化不良病例中。因此在进行各种病因治疗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

  该药由外层植物性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内层动物酶(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组成,其各种酶在消化道不同的部位有序地释放,可以补充和替代人体本身分泌的消化酶,对食物的三种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进行消化,并能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下发挥作用。

  选用中药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施治,其出自《医方集解》,系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痰湿滞于中焦所致的倦怠无力、纳呆嗳气,脘腹痞胀诸证,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功效。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术、茯苓二药合用补而不壅,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半夏、陈皮降逆和胃、化湿除痰,加木香、砂仁理气行气,醒脾和胃,与补益药同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全方共奏健脾温中,理气和胃之功效。药理研究显示该方剂可明显缩短空腹时消化道强收缩的出现周期及小肠传输时间,促进胃排空[2]。有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剂能增加血浆胃动素的分泌,具有抗消化性溃疡,双向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的作用,同时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液合成,保护胃黏膜,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3,4]。

  采用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疗效明显,联合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对多数消化不良症状疗效更优,提示该方剂有很好的促胃肠动力、双相调节作用及中药辨证施治的整体综合调理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消化不良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达吉临床研究协作组.多种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平行对照研究.胃肠病学,2003,8(2):79~82.

  2 凤良元,鄢顺琴.香砂六君子汤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35~37.

  3 张小萍,孙淑君.加味六君子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中医杂志,2002,43(7):517~519.

  4 张艺芳,苟小林.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22(4): 49~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