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息肉综合征一例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27次
作者:陈晨 朱永康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关键词】 黑斑息肉综合征;染色体;遗传病;色素沉着;肠息肉;诊治
1 Case of Locus Nigc Polyp Syndrome
Chen Chen,Zhu Yongk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210029)
Key words:locus nigc polyp syndrome;chromosome;heredity disease;pigmentation;intestinal polyp;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黑斑息肉综合症又名Peutz-Jegher综合征(PJ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黏膜皮肤色素沉着与肠息肉形成。本病临床并不常见,大约有1/20万的发病率[1],因此容易被漏诊。我院于今年6月曾收治1例,手术后明确诊断。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7岁,幼年时发现全身多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此后逐渐明显,而中年之后又逐渐消失,但口周、口腔黏膜、外生殖器、会阴部的斑点仍持续存在,部分黑斑融合成不规则片状,不高出皮肤和粘膜。2007年6月因腹痛、肛门坠痛、肛门大量粘液渗出入院,查体见:口唇、右侧颊粘膜、外生殖器散在黑色斑点,会阴部、臀部不规则片状黑色斑块,不高出粘膜。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肠镜及病理检查提示:结、直肠多发性息肉。追问家族史,患者次子亦有皮肤粘膜黑斑及胃肠道多发性息肉表现。目前患者已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腹胀,肛门坠痛,偶可见肠型,肠鸣音略亢进,肠镜检查前曾多次予口服泻药及灌肠处理,但肠腔内仍见大量粪便停留。先予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症状未见缓解。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肛门50~25cm段肠粘连,严重水肿、糜烂,大小不等多发息肉,肠腔严重狭窄。回肠约有20cm与结肠致密粘连,内有数枚息肉,进一步探查胃、十二指肠均未触及息肉,故切除病变肠段。术后剖检标本,见肠腔内有大小不等之息肉数枚,病理报告为错构瘤性息肉伴糜烂。术后恢复顺利,一般情况良好。
2 讨论 1896年由伦敦的一位外科医生Hutchinson首次对PJS进行了报道。Peutz[2]研究了一家三代7例患者,发现所有患者在皮肤色素沉着的同时还伴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Jeghers等[2]于1949年又报道了10例,并收集文献22例作详细讨论。本病理组织学多为错构瘤,低倍镜下常显示腺上皮依附在来自黏膜肌层的分支状平滑肌构架上,具有“圣诞树”或树状外观;高倍镜下显示:平滑肌束穿插在良性非肿瘤性上皮之间。胃肠道息肉多见于小肠、空肠,结肠和胃内亦不少见。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近年来发现染色体19p13.3编码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STK11(又称LKB1)是PJS的易感基因。其缺陷(因突变)与PJS的错构瘤及黑色素斑形成有关,并可增加其它部位(如结肠、乳腺、胰腺、胆道、睾丸和卵巢等)发生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JS的消化道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也有报告为腺瘤性息肉或两者同时存在[34]病检结果可能与取材部位有关。本组为错构瘤。关于PJS息肉的癌变各家报道不一,费立民报告为2.4%,有人认为PJS息肉的恶变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发生于错构瘤本身,其好发部位为胃、十二指肠,结肠少见,其次发生于原发或继发的腺瘤性息肉,它好发于胃及结肠[5],本例发生于结肠。 PJS的三大特征为:(1)胃肠道多发性息肉;(2)皮肤粘膜色素沉着;(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依据这三点可作出诊断。但据统计只有30%~50%的病人有阳性家族史[5],约5%的病人仅有胃肠道息肉或色素沉着[6],所以,临床上绝大部分病人是依据前两点而确诊的。PJS之黑斑分布范围较广,于唇、齿龈、颊黏膜、口、鼻、眼周围的黑斑呈现点或片状,而在面颊部为碎斑;指趾的掌面呈对称性分布;阴唇及龟头亦有黑色素沉着,其颜色可以是棕黑色、黑褐色或蓝色。颊黏膜黑斑在PJS患者出生后即有表现,颜色为淡褐色,1~2岁后斑点颜色逐渐变深,成为黑色斑点,且其黑斑终生不变。其它部位的黑斑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加深,但40岁以后黑斑颜色逐渐变淡,部分可消失。胃肠道多发息肉,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主要累及回肠,其次为十二指肠,有约1/3的病例累及结肠、直肠,约1/4累及胃,本例累及回肠及结肠。X线钡餐造影对诊断有重要帮助,特别是低张造影检查更易发现息肉存在,纤维内镜检查有诊断、治疗双重功能,是诊断、治疗、随诊PJS日益成熟的方法[7]。
PJS患者治疗包括开腹手术、手术息肉切除、内窥镜息肉切除术或(和)肠切除术。STK11基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JS家族成员更易患PJS,早期切除肠息肉,可延长PJS患者的生存时间,对PJS家族成员进行致病基因检测,有助于及早确诊PJS患者以及对其癌变风险进行早期预测。过去认为PJS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患者如不发生急腹症不需治疗。该病息肉的癌变危险性很高,而且胃肠道息肉也会导致肠套叠引起肠梗阻。所以,人们认为一旦息肉诊断明确,应早期干预,对于反复发作,内窥镜又无法切除的复发性结肠息肉,特别是伴有腺瘤样改变的应当考虑结肠切除术。总之,PJS患者有很高的癌性家族史和小肠息肉的易复发性,所以对PJS患者和术后的PJS患者可进行如下的处理:应每年定期作消化道的检查,对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内的息肉,若直径达1cm就应用内窥镜切除。对小肠内的小息肉无法观察,但若直径大于3cm,或有反复的腹痛症状就应当外科手术治疗,特别是息肉引起的肠套叠更应给予手术治疗。对有可能恶变的消化道肠外脏器应当作腹部X线片,乳腺超声,腹部CT等检查。
【参考文献】 [1] Burt RW.Poloypsis syndromes[J].Clin perspectives gastro,2002,2(1):51.
[2] Jeghers H,Mckusick V a,kATZ kh.generalized intestinal polyposis and melanin spots of the oral mucosa,lips and digits;a syndrome of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J].N Engl J Med,1949,241(26):1031.
[3] 刘汶.Pentz-Jegher综合征[J].中华外科杂志,1984,22(9):570.
[4] 费立民.胃肠道息肉皮肤粘膜色斑综合征11例报告:附1例结肠息肉浸润性腺癌[J].中华医学杂志,1984,84(9):569.
[5]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911193.
[6] 江绍基主编.临床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623.
[7] 安少雄.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治疗:附10例报告[J].中国肛肠病杂志,1999,19(2):20.